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李宗华1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05历史(1)班200530870110李宗华摘要: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那么这种文化又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呢,又存在哪些弊端呢?本文即从这方面分析,探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产的弊端。关键词:饮食文化;弊端;中国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食物的加工、消费和享受三个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者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齐民要术》序)。古人将饮食文化视作上天,视作至急。中国素以饮食独步天下,同四大发明并称于世,深为国人津津乐道。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总结:“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和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华文明五千年,同时也积淀了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确为国人所骄傲。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古文化曾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认为这也完全适合对待饮食文化。中国古代就把“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同视为“三凶”,称为饕餮;孟子说“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蓄之也”,是强调饮食中要有敬爱和感情;《檀弓》中的不食“嗟来之食”,也是说饮食的尊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称道的是饮食的情谊、情境、氛围;……这些无一不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之精华,对这些精华我们当然要发扬光大。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饮食文化的糟粕。或者说,我们要考虑到我们这种饮食习惯、饮食文化,会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某些性格,而这些性格对社会来说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呢?笔者总结了一番,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重于形式,注重排场由于饮食是等级的标志之一,它能表现人的日常身份,待客标准,因而人们为抬高地位,往往在交际,日常饮食中追求奢华,讲求排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追求数量,造成浪费;二是追求奇特,导致珍贵动植物遭殃。在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后半生》里,溥仪写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固定的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皱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类似的场景,在《红楼梦》中宴席场面的描写也是习以为常的。今天,普通中国人不论是酒店宴会还是家庭宴会都延续了古代贵族的奢侈之风。菜一定要足够,在客人吃完饭之后一定要剩下很多菜,才叫有面子。如果一桌菜被吃个精光,主人会觉得极没面子。在追求奇特方面举一则笑话。有则笑话说的是,澳洲某国野兔成灾无计可施,一智者献计曰:“不妨引入中国人开为锅城,拭目以待,五年内定会成功。”另一人忧道:“五年之后恐更不堪设想。”中国善吃之闻名于世,可见一斑。于是爱吃熊掌,多少熊受了刖刑;爱吃鱼翅,多少鲨鱼丧了背鳍;爱吃燕窝,多少燕雀无巢可归;……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李宗华2这有什么负效应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一方面,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一种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统治中国人几千年,使中国人养成一种奴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饮食方面重形式,讲排场,可以说,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二、饮酒无度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备受中国人的推崇。饮酒是件好事,据说有独特功效。白居易在《酒功赞》中提出:“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说明酒还有促进思维、产生灵感的积极作用。在酒意半酣的情况下,往往能造出许多名人佳作,这在文学史是不乏实例的,例如李白在饮酒后产生过许多千古名句,素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苏轼的名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酒后之作;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酒中之作。但是,饮酒无度,却是要不得的。酒以酒精和水为主要成分的一种烈性饮料,一位著名诗人曾形象地描述过它的特征:“它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它是泼在火上的油”。爱酒者说:“人活不喝酒,白在世间走。”厌酒者说“酒能乱性”“酒后无德”。从司法实践看,酒精燃烧起的疯狂,确实使有些人丧失了理智人性,跌进犯罪的深渊,引发了不少伤害、强奸、杀人等暴力恶性案件。其实,饮酒过度不只是危害自己及身边的人,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法国的一家医疗机构曾对2550名患有各种疾病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38名儿童父母经常饮酒,这些嗜酒父母生下的孩子,外国称之为“星期天儿童”。他们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而且经常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有的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其它器官发育畸形等病症。以上是论述了饮酒无度对人身方面的影响。其实,这种“酒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许多以“酒文化”的名义进行应酬,不少都变了味,走了样,缺少真诚的情感轻松的氛围,相反,却增加了曲意逢迎、功利目的和万般无奈。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应酬太多,自己不情愿,家人埋怨,群众抱怨,严重损耗了工作精力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干部形象。百姓出对此非常反感,编了个顺口溜:“喝坏了党风喝得四邻不安昧,喝得老婆背靠背,喝得孩子犯了罪”。三、共食制其实,针对中国共食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些专家对共食制推崇备至,理由是:共食制会增进人的团结意识,大家可以“同甘共苦”,它又成为一种良风。但也有不少专家有相反的观点,推崇西方的分餐制,认为共餐制便于了疾病的传播。中国的共食制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不错,共食制有利于增强团结意识,但同时这也腐化的温床。许多官员的腐化堕落就是从热衷于共食制下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应酬开始的。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酒桌上不分彼此,公事就很难做到公办”。“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情便自然大于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豆腐渣工程,虚假数字通过了;一笔巨款划出去了,一个干部提拔上来了……虽然西方分餐制,也不见得西方人不团结,也不见得他们的效率不如咱们。西方人奉行AA制,可以说这可以杜绝了很多不愉快的事,因为他们不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复杂,反而效率更高了。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我们的共食制,我只是想说,我们是否应该吸取外国的一些精华,来对我们的这种餐饮制进行一些改变。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李宗华3四、美性饮食观孔子在“善”与“仁”的前提下,讲究美食。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理论,就是在切制与烹饪菜肴时力求精细,追求色、新、美。“色恶不食”(视觉不美不食)、“臭恶不食”(嗅之不香不食)、“割不正不食”(刀工不合规定不食)、“失饪不食”(技术不好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鲜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没有足够的调料不食)。孔子对饮食文化之美的追求反映了他作为具有感性血肉之躯的人的存在,对社会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肯定。孔子在充分肯定美食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又要求美善统一,至美尽善,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充分体现出饮食文化的伦理性,也折射出孔子对人生、人性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生活哲理,在饮食上主要讲究滋味,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这似乎过分强调感性和艺术性。中国饮食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西方人的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西方盛行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讲究营养,保证每天摄取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更讲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从营养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国人是否应该也要注意一下呢,改一下这种饮食观念。参考文献:[1]林乃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3]黄丽.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安徽文学.2008(01)[4]曾寒英.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J].科教文汇.2007(01)[5]周全霞.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科教文汇.2007(03)[6]周广翔.酒文化辉煌的背后到底是民族的幸事,还是民族的悲哀?[J].教师博览.1995(01)[7]蒋超.所谓“酒文化”的批判[J].时事报告.2001(04)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2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