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为了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特制定本意见。一、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突出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确定主推技术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本土化、轻型化和产业化。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互动、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水分与养分耦合、高产与高效并重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工作落实,又好又快地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以上,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粮食作物增产20%,经济作物节本增收600元以上。按作物划分,新增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1500万亩,小麦500万亩,马铃薯500万亩,棉花500万亩,蔬菜800万亩,果树1000万亩,其他农作物200万亩。按区域划分,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棉花、玉米、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000万亩。在东北四省区重点推广玉米、马铃薯、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800万亩。在华北地区重点推广小麦、蔬菜、果树、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000万亩。在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重点推广果树、蔬菜、糖料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200万亩。二、技术要点(一)设施设备。通过综合分析当地土壤、地貌、气象、农作物布局、水源保障等因素,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灌溉设备应当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及灌溉、施肥需要,保证灌溉系统安全可靠。根据应用作物、系统设备、实施面积等选择施肥设备,施肥设备主要包括压差式施肥罐、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泵、施肥机、施肥池等。根据地形、水源、作物分布和灌水器类型布设管线。在丘陵山地,干管要沿山脊或等高线进行布置。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土壤类型和流量布置毛管和灌水器。条播密植作物的毛管沿作物种植平行方向布置;对于中壤土或粘壤土果园,每行布设一条滴灌管,对于沙壤土果园,每行布设两条滴灌管。对于冠幅和栽植行距较大、栽植不规则或根系稀少果园,采取环绕式布置滴灌管。安装完灌溉设备系统后,要开展管道水压试验、系统试运行和工程验收,灌水及施肥均匀系数达到0.8以上。(二)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根系分布、土壤性状、设施条件和技术措施,制定灌溉制度,内容包括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量、灌水次数、灌溉时间和每次灌水量等。灌溉系统技术参数和灌溉制度制定按相关标准执行。根据农作物根系状况确定湿润深度。蔬菜宜为0.2~0.3米,果树因品种、树龄不同,宜为0.3~0.8米。农作物灌溉上限控制田间持水量在85%~95%,下限控制在55%~65%。(三)养分管理。选择溶解度高、溶解速度较快、腐蚀性小、与灌溉水相互作用小的肥料。不同肥料搭配使用,应充分考虑肥料品种之间相容性,避免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拮抗作用。混合后会产生沉淀的肥料要单独施用。推广应用水肥一体技术,优先施用能满足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的水溶复合肥料。按照农作物目标产量、需肥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和灌溉特点制定施肥制度。一般按目标产量和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农作物所需氮(N)、磷(P2O5)、钾(K2O)等养分吸收量;根据土壤养分、有机肥养分供应和在水肥一体化技术下肥料利用率计算总施肥量;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次数、施肥时间和每次施肥量。(四)水肥耦合。按照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分阶段拟合的原则,将作物总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分配,制定灌溉施肥制度,包括基肥与追肥比例、不同生育期的灌溉施肥的次数、时间、灌水量、施肥量等,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期水分和养分需要。充分发挥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适当增加追肥数量和次数,实现少量多次,提高养分利用率。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及时对灌溉施肥制度进行调整,保证水分、养分主要集中在作物主根区。(五)维护保养。每次施肥时应先滴清水,待压力稳定后再施肥,施肥完成后再滴清水清洗管道。施肥过程中,应定时监测灌水器流出的水溶液浓度,避免肥害。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系统设备,防止漏水。及时清洗过滤器,定期对离心过滤器集沙罐进行排沙。作物生育期第一次灌溉前和最后一次灌溉后应用清水冲洗系统。冬季来临前应进行系统排水,防止结冰爆管,做好易损部件保护。三、工作重点(一)研发技术产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加大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研发力度。按照实施水肥一体化对土肥水管理、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的新要求,开展技术集成研究,形成新的农业种植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供应和作物缺水状况,科学制定灌溉制度,全面推进测墒灌溉。制定用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水溶性肥料标准,规范和引导水溶肥料行业发展。开展水溶肥料、灌溉设备、监测仪器等相关水肥一体化新设备新产品的试验示范,为大规模推广提供依据。抓紧研发微灌用肥料,提高水溶性,优化肥料配方,降低生产成本。配套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实现实时自动、方便快速。在井灌、渠灌、丘陵山区、设施温室等不同应用环境下,研发使用方便、防堵性好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二)完善技术模式。在重点区域和优势作物上,做好技术模式的选择和集成创新,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对比试验,摸索技术参数,制定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下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案;建立覆膜与露地结合、固定与移动互补、加压与自流配套的多种水肥一体化模式,形成本区域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三)开展示范培训。将水肥一体化作为节水增粮、防灾减灾、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工作的关键技术,强化示范展示。全国共建立3个国家级万亩示范片、30个省级千亩示范片、500个县乡级百亩示范片。示范区设立统一标牌,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逐级开展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省、县水肥一体化技术骨干。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和兴办农民田间学校,采取技术讲座、印发资料、入户指导等形式,向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宣传技术效果,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知识。(四)构建推广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整合行政管理、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生产供应企业、农民专业组织力量,形成五位一体的推广机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利用相关项目资金,扶持、引导、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土肥系统技术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指导能力。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单位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研发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研发和服务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为农民提供灌溉设备、水溶肥料等优质产品和系统维护、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组织的作用,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各地要成立由行政管理、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参加的工作组和技术专家组,搭建加快水肥一体化集成创新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协调平台。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任务,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整合资源力量,多方增加投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建立水肥一体化技术补贴机制,稳定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鼓励引导节水农业相关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等积极参与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三)强化市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加强水溶肥料、灌溉设备、墒情监测仪器等产品的跟踪评价和监督管理,培育一批重点农户、企业和合作社,壮大水肥一体化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水肥一体化技术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的效果及典型经验,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共同支持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良好氛围。(五)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推广效果。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工作方案,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效果监测等工作,努力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为了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特制定本意见。一、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突出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确定主推技术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本土化、轻型化和产业化。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互动、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水分与养分耦合、高产与高效并重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工作落实,又好又快地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以上,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粮食作物增产20%,经济作物节本增收600元以上。按作物划分,新增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1500万亩,小麦500万亩,马铃薯500万亩,棉花500万亩,蔬菜800万亩,果树1000万亩,其他农作物200万亩。按区域划分,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棉花、玉米、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000万亩。在东北四省区重点推广玉米、马铃薯、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800万亩。在华北地区重点推广小麦、蔬菜、果树、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000万亩。在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重点推广果树、蔬菜、糖料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200万亩。二、技术要点(一)设施设备。通过综合分析当地土壤、地貌、气象、农作物布局、水源保障等因素,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灌溉设备应当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及灌溉、施肥需要,保证灌溉系统安全可靠。根据应用作物、系统设备、实施面积等选择施肥设备,施肥设备主要包括压差式施肥罐、文丘里施肥器、施肥泵、施肥机、施肥池等。根据地形、水源、作物分布和灌水器类型布设管线。在丘陵山地,干管要沿山脊或等高线进行布置。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土壤类型和流量布置毛管和灌水器。条播密植作物的毛管沿作物种植平行方向布置;对于中壤土或粘壤土果园,每行布设一条滴灌管,对于沙壤土果园,每行布设两条滴灌管。对于冠幅和栽植行距较大、栽植不规则或根系稀少果园,采取环绕式布置滴灌管。安装完灌溉设备系统后,要开展管道水压试验、系统试运行和工程验收,灌水及施肥均匀系数达到0.8以上。(二)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根系分布、土壤性状、设施条件和技术措施,制定灌溉制度,内容包括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量、灌水次数、灌溉时间和每次灌水量等。灌溉系统技术参数和灌溉制度制定按相关标准执行。根据农作物根系状况确定湿润深度。蔬菜宜为0.2~0.3米,果树因品种、树龄不同,宜为0.3~0.8米。农作物灌溉上限控制田间持水量在85%~95%,下限控制在55%~65%。(三)养分管理。选择溶解度高、溶解速度较快、腐蚀性小、与灌溉水相互作用小的肥料。不同肥料搭配使用,应充分考虑肥料品种之间相容性,避免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拮抗作用。混合后会产生沉淀的肥料要单独施用。推广应用水肥一体技术,优先施用能满足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的水溶复合肥料。按照农作物目标产量、需肥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和灌溉特点制定施肥制度。一般按目标产量和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农作物所需氮(N)、磷(P2O5)、钾(K2O)等养分吸收量;根据土壤养分、有机肥养分供应和在水肥一体化技术下肥料利用率计算总施肥量;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次数、施肥时间和每次施肥量。(四)水肥耦合。按照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分阶段拟合的原则,将作物总灌溉水量和施肥量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分配,制定灌溉施肥制度,包括基肥与追肥比例、不同生育期的灌溉施肥的次数、时间
本文标题: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8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