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唐朝刘禹锡诗人的世界,领略他对秋的独特感受。秋词刘禹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欣赏品味4、比较提高5、背诵默写6、举一反三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集体交流)2、感情朗读,体会诗境。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代和作者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在哪里?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了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明确: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颂秋)。异:《山行》表现的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最后抒情水到渠成,情景交融;《秋词》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情景理相得益彰。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八、举一反三秋魂贾鹏朝霞接弯月,豪气上九霄。我诗无限美,梦得不必恼。秋意贾鹏天高紫光照,水深灵气涌。书小藏真经,咫尺笑天翁。背诵默写这首诗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指作者的妻子。指回家的日期。什么时候才能。重头谈起。你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景课堂练习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何时能够再回叙李商隐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妻子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D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2、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3、这首诗歌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4、诗中“涨”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你认为累赘吗?为什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4.怎样理解“涨秋池”的意境?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5、三、四句写的什么内容呢?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2.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写作背景;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感。走近作者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背景: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理解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点明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理解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报国情怀!(高要求:会赏析)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迁移运用,内化积累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潼关走近作者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写作背景: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诗文译读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本文标题:【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8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