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位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一篇讲读文言文,古人以家书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和劝勉,诸葛亮以《诫子书》教给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既展示出“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深切父爱,有表达出古代伟人高远通达的立世哲学,此外,本篇文章的文笔之精妙值得的学生深入品味。二、学习者分析初一学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刚到“浅尝辄止”的阶段,头脑中尚未形成文言文学习的系统方法,文言文知识框架的建构也刚起步,故而识词、译句还是本阶段学习的重点部分。除此之外,我认为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文言文的学习,整体感知的效果远远高于支离破碎、毫无美感的“破译”,古人行文或在一个“情”字,或在一个“境”字,抓住这两点,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印象深刻。对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诫子书》一文的学习难就难在对于其间所展现的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以及高远通达的立世观的理解上,教师应该多加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推己及人,加深印象。三、教学目标1、识文词,知文句,深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体会古代伟人的立世哲学。2、反复朗诵文言文,体会文章流露的丰富情感。3、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四、教学重点识文词,知文句,深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中心主旨,体会古代伟人的立世哲学。五、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父亲的殷切期盼和告诫劝勉之情。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文词,知文句,翻译课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同学们好。大家对于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想必并不陌生,那么请问有谁了解诸葛亮的后人?在四川省的绵竹和成都有两座祠堂遥江相望,它们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而建立的。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被称为“三世忠贞”,诸葛亮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瞻也对汉室忠贞不二,在与魏国的交战中死守绵竹,寸土不让,最终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这与其家风家训,密不可分。那么到底诸葛亮是如何教育劝勉他的子孙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写给诸葛瞻的这篇《诫子书》来学习一下吧。二、梳理全文(一)识文词1、提问:最后,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发语词。明确:夫:发语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例:夫战,勇气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2、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位同学能在30秒内给老师找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并翻译他们。明确:淫慢(放纵懈怠)对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对治性(修养性情)复习:反义词的含义: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反义词的作用: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3、提问:请同学们再找出文中的所有的动宾词语,并翻译。明确:修身(修养性情)养德(培养品德)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广才(增长才干。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成学(达成学问)接世(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引申:贡献社会3、提问:最后,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发语词。明确:夫:发语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例:夫战,勇气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二)知文句提问: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并将文章自行分段。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a.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b.介词“以”引导的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以静修身,以俭养德。c.静:摒除杂念,宁静专一(强调内心宁静而非外在的安静)俭:节俭提问:作者提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的目的是什么?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a.非无以:除了没有可以拿来/没有办法明确:双重否定,加强语气。翻译时等于肯定。b.淡泊是明志的唯一途径宁静是致远的唯一途径明确:淡泊即来自上文以俭养德,宁静即来自上文以静修身,由此可以得出两句之间的联系:静----修身----宁静----致远俭----养德----淡泊----明志总结:优秀的古文作品往往看似简短但内在逻辑十分清晰,字、词、句之间必然有其联系,而我们正好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慢发现、掌握这种联系,以理解那些看似不容易懂的词句,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解读古文中的某一句话,唯有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后再去理解,方能豁然开朗,真正读懂文言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a.静----志----学----才的逻辑关系b.提问:“广才”是作者认为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吗?如果不是,那么“广才”是为了什么?请同学们在下文寻找答案。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提问:这一句话看似和上下文关系并不紧密,可不可以去掉它?为什么?明确:人一旦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去实现远大的志向,而险躁更是直接与上文的宁静相对,点明轻薄浮躁就不能达到内心宁静从而达到远大的目标。故而这句话是从反面强调了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消极意义,告诫儿子要宁静专一,淡泊明志。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a.与:随同驰:疾行,迅速逝去明确:“驰”字意义不好理解,还是要抓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发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两句有对偶的手法,故而“驰”与“去”的意义应该是相近或相关的。b.将复何及疑问代词何引导的宾语前句,正确顺序:将复及何。明确:到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宁静、明志、成学、广才,并不是作者认为君子之行的终极意义,君子立于世间,终极的目标应该是“接世”,即以自身的才华对社会做出贡献。总结:本篇文章根据论证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句:论证了君子应该保持宁静淡泊的品德,这是明确和达成志向的唯一途径。第二部分:3句:论证了静、志、学、才四者的关系,提出君子要于淡泊宁静中明确志向,以远大的志向敦促学习,通过学习来增长才干。第三部分:4句:从反面论证了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消极意义,告诫儿子要宁静专一,淡泊明志。第四部分:5句:指出人如不能珍惜时间,做到宁静、明志、成学、广才,到了暮年,就只能被落得悲惨下场,对社会毫无贡献,由此点明君子广才的最终意义是要做到“接世”,对社会做出贡献。三、板书设计诫子书诸葛亮行文思路:宁静--------明志--------成学--------广才--------接世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赏析文章文笔之美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梳理了本篇文章的字、词、句意,掌握了文章的论证逻辑及其中心主旨,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品味赏析本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其文笔之美。二、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要读出一些味道来,必须要把自己沉进去,把握好语气和感情。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6个字,却包含了一位父亲深切的情感。下面,我们师生合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朗读。提问: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作者,身为一位父亲,你认为这篇文章的那些句子最能表达你的情感或最应该重读?明确:1.双重否定句2.末尾感叹句3.反面论证句教师引导:1.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为什么他会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太容易骄傲了,所以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应该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全班齐读)2.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全班齐读)3.有了殷殷期盼的味道。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遍。(全班齐读)4.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正是这一年的八月,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身为儿子,更应该牢记父亲最后的教诲,身心感念父亲的一片苦心,请大家读出慈父的良苦用心。读!(全班齐读)5.这封家书虽然只有八十六个字,但问世之后却天下闻名,广为传颂,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深深地折服,听说着这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请大家用一种赞赏的感叹的语气再读。(全班齐读)(二)品味文章文笔之美提问: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除了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他文采卓然、才华横溢,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通过这篇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从内容、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赏析一下其文笔有何特色?明确:1.简练精辟的语言2.对仗工整的句法3.正反相衬的手法4.铿锵有力的音韵5.简洁明确的说理三、板书设计文笔之美:简练精辟的语言对仗工整的句法正反相衬的手法铿锵有力的音韵简洁明确的说理情感之深:语重心长殷殷期盼心领神会用心良苦字字珠玑
本文标题: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9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