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学习摘要(一)
安全规范学习摘要一、《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14)2.0.3本规范将隔堤与防火堤的功能严格加以区分:只有防火堤才具有储罐发生泄漏事故时防止液体外流的功能,而隔堤不需要赋予这项功能。隔堤的作用就是在储罐发生少量泄漏事故(如冒顶)时,把液体污染范围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便于收集、清洁与处理。3.1.2防火堤、防护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建造,且必须密实、闭合、不泄漏。3.1.4进出储罐组的各类管线、电缆应从防火堤、防护墙顶部跨越或从地面以下穿过。当必须穿过防火堤、防护墙时,应设置套管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封闭,或采用固定短管且两端采用软管密封连接的形式。3.1.5防火堤、防护墙内场地宜设置排水明沟。3.1.7每一储罐组的防火堤、防护墙应设置不少于2处越堤人行踏步或坡道,并应设置在不同方位上。隔堤、隔墙应设置人行踏步或坡道。3.1.8防火堤的相邻踏步、坡道、爬梯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60m,高度大于或等于1.2m的踏步或坡道应设护栏。3.2.3立式油罐的罐壁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的一半;卧式油罐的罐壁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3.2.5油罐组防火堤内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油罐组内一个最大油罐的公称容量。3.2.6油罐组防火堤顶面应比计算液面高出0.2m。立式油罐组的防火堤高于堤内设计地坪不应小于1.Om,高于堤外设计地坪或消防道路路面(按较低者计)不应大于3.2m。卧式油罐组的防火堤高于堤内设计地坪不应小于0.5m。4.2.1防火堤、防护墙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工程地质、冻土深度和稳定性计算等因素确定,且不宜小于0.5m。4.2.2储存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储罐组,防火堤堤身内侧应做防腐蚀处理。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3.1.8水泵控制柜、风机控制柜等消防电气控制装置不应采用变变频器启动方式。3.3.2探测区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的长度,不宜超过100m;空气管差温火灾探测器的探测区域长度宜为20m~100m。3.4.4消防控制室应有相应的工图纸、各分系统控制逻辑关系说明、设备使用说明书、系统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值班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及值班记录等文件资料。3.4.5消防控制室送、回风管的穿墙处应设防火阀。3.4.6消防控制室内严禁穿过与消防设施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4.1.4消防水泵、防烟和排排风机的控制设备,除应采用联动控制方式外,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孚动直接控制装置。5.1.1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火灾探测器。2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可选择感温火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3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烟、热的场所,应选择火焰探测器。4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且需要早期探测的场所,宜增设一氧化碳火灾探测器。5对使用、生产可燃气体或可燃蒸气的场所,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6.2.4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点型探测器时,宜届中布置。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1/2。6.2.5点型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O.5m。6.2.6点型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6.2.8点型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并宜接近回风口安装。探测器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O.5m。6.2.11点型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15°。6.3.1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子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30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宜设置在疏散通道或出入口处。6.5.2每个报警区域内应均匀设置火灾警报器,其声压组不应小子60分贝;在环境喋声大于60分贝的场所,其声压级应高于背景躁声15分贝。7.3.1每间卧室、起居室内应至少设置一只感烟火灾探测器。7.3.2可燃气体探测器在厨房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使用天然气的用户应选择甲烷探测器,使用液化气的用户应选择丙烷探测器,使用煤制气的用户应选择一氧化碳探测器。2、连接燃气灶具的软管及接头在橱柜内部时,探测器宜设置在橱柜内部。3、甲烷探测器应设置在厨房顶部,丙烷探测器应设置在厨房下部,一氧化碳探测器可设置在厨房下部,也可设置在其他部位。4、可燃气体探测器不宜设置在灶具正上方。5、宜采用具有联动关断燃气关断阀功能的可燃气体探测器。8.2.1探测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应设置在被保护空间的顶部,探测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应设置在被保护空间的下部,探测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当时,可燃气体探测器可设置在被保护空间的中间部位或顶部。10.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交流电源和蓄电池备用电源。10.2.2消防控制室内的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和金属管、槽等,应采用等电位连接。11.2.7从接线盒、线槽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盒、控制设备盒、扬声器箱的线路,均应加金属保护管保护。三、《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规程》(GB30871-2014)5.4.1动火作业前应进行安全分析,要求如下:1、在较大的设备内动火作业,应采取上、中、下取样;在较长的物料管线上动火,应在彻底隔绝区域内分段取样;在设备外部动火作业,应进行环境分析,且分析范围不小于动火点10m。2、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min,应重新取样分析。3、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60min,需要重新进行分析;每日动火前均应进行动火分析。5.4.2动火分析合格标准为:1、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不大于0.5%(体积百分数);2、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不大于0.2%(体积百分数)6.2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对受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并到达如下要求:1、氧含量为18~21%,富氧环境下不应大于23.5%;2、有毒气体(物质)浓度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的规定;3、可燃气体浓度要求同5.4.2规定。8.1.1高处作业分级:一级:2-5m,二级:5-15m,三级:15-30m,四级:30m以上四、《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0.3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专用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三级配电系统;2、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3、采用二级漏电保护系统。5.1.11相线、N线、PE线的颜色标记必须符合以下规定:相线L1(A)L2(B)L3(C)相序的绝缘颜色依次为黄、绿、红色;N线的绝缘颜色为淡蓝色;PE线的绝缘颜色为绿/黄双色。热河情况下上述颜色标记严禁混用和相互代用。6.1.4配电室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电柜正面的操作通道宽度,单列布置或双列背对背布置不小于1.5m,双列面对面布置不小于2m;2、配电柜后面的维护通道宽度,单列布置或双列背对背布置不小于0.8m,双列面对面布置不小于1.5m,个别地点有建筑物结构凸出的地方,则此点通道宽度可减少0.2m;3、配电柜侧面的维护通道宽度不小于1m;4、配电室的顶棚与地面的距离不低于3m;11、配电室的门向外开,并配锁;12、配电室的照明分别设置正常照明和事故照明。6.1.8配电柜或配电线路停电维修时,应挂接地线,并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停电标识牌。停送电必须由专人负责。7.2.3电缆线路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服饰。埋地电缆路径应设方位标志。7.2.5电缆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7m7.2.6埋地电缆在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介质腐蚀场所及引出地面从2.0m高到地下0.2m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防护套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8.1.1配电系统应设置配电柜或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实行三级配电。8.1.10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含插座)应按其规定位置紧固在电器安装板上,不得外协和松动。8.1.11配电箱的电器安装板上必须分设N线端子板和PE线端子板。N线端子板必须与金属电器安装板绝缘;PE线端子板必须与金属电器安装板做电气连接。8.1.13配电箱、开关箱的金属箱门与金属箱体必须通过采用编制软铜线做电气连接。8.1.16配电箱、开关箱的进、出线口应配置固定线卡,进出线应加绝缘护套并成束卡固在箱体上,不得与箱体直接接触。8.2.10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使用于潮湿或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用大于0.1s。8.2.15配电箱、开关箱的电源进线端严禁采用插头和插座做活动连接。8.3.1配电箱、开关箱应有名称、用途、分路标记及系统接线图。8.3.2配电箱、开关箱箱门应配锁,并应由专人负责。9.5.2交流弧焊机变压器的一次侧电源线长度不应大于5m,其电源进线处必须设置防护罩。9.5.4电焊机械的二次线应采用防水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电缆长度不应大于30m,不得采用金属构件或结构钢筋代替二次线的地线。9.6.1手持式电动工具除塑料外壳Ⅱ类工具外,相关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五、《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11、二氧化硫:不燃,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生产企业设置必要紧急排放系统及事故通风设施。设置碱池,进行废气处理。16、乙炔:易燃烧爆炸。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范围非常宽,爆炸极限2.1%~80%(体积比),遇明火、高热和氧化剂有燃烧、爆炸危险。使用乙炔气瓶,应注意:——注意固定,防止倾倒,严禁卧放使用,对已卧放的乙炔瓶,不准直接开气使用,使用前必须先立牢静止15分钟,再接减压器使用,否则危险。轻装轻卸气瓶,禁止敲击、碰撞等粗暴行为;——同时使用乙炔瓶和氧气瓶时,两瓶之间的距离应超过10m。不得将瓶内的气体使用干净,必须留有0.05MPa以上的剩余压力气体;——乙炔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和电器设备,夏季要有遮阳措施防止暴晒,与明火的距离要大于10m。气瓶的瓶阀冻结时,严禁用火烘烤,可用10℃以下温水解冻;——乙炔气瓶在使用时必须设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工作前必须检查是否好用,否则禁止使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门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储存安全】(1)乙炔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3)储存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乙炔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储存室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小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小于7次。
本文标题: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学习摘要(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6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