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报告书(简本) - 福建省华厦建筑设计院
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坎洋村顶峰山煤矿年采6万吨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坎洋村顶峰山煤矿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城区200°方向,直线距离约12km,行政隶属新罗区红纺镇坎洋村管辖。顶峰山煤矿为集体企业,于1994年8月建矿,1996年1月投产,属六证齐全矿井,自投产以来共生产原煤约13.1万t,损失量约1.8万t。现持有采矿许可证证号为3500000620016,有效期为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生产能力为3万t/a。为了充分利用矿证范围内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生产能力,现拟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改建增加产能,因此2009年受顶峰山煤矿的委托,福建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在原“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新近揭露的煤巷等资料,编制了《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顶峰山井田顶峰山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该报告经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以闽国土资储评字〔2010〕17号文评审通过,为矿井改建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条件。因此顶峰山煤矿在保持现有采矿证范围和开采标高不作调整的情况下进行改扩建,开采标高为+700~+450m,采矿范围面积3.6555km2,设计生产规模6万t/a,生产规模总服务年限6.3年(含1年基建期)。该项目属改扩建项目,项目组成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储运工程等,详见表1-1。表1-1技改扩建前后项目组成表采区设施名称原有工程项目组成扩建后项目组成备注北采区主体工程1号井(+482m)主要担负原顶峰山煤矿北采区煤炭、矸石、矿井水输出保留原有功能不变,在原1号井井口东侧20m处新设+482主平硐原1号井井口封闭+513风井原有工程风井及维修井——现已关闭3号井(+460m)作为北采区副井,辅助运输矸石、进风及行人。保持原有功能不变5号井(+582m)担负原顶峰山煤矿北采区煤炭、矸石、矿井水输出作为北采区风井、负责北采区回风任务地面生产原1号井工业场地设一简易滑坡煤台,容量为800t在1号井西北侧约150m处新建一煤台,容积1000t。为封闭式彩钢板钢架结构,设窄轨连接1号主井原有简易滑坡煤台辅助工程主井(1号井)工业场地主井北侧设有井口值班室、机修车间、空压机房等。保留1号井工业场地内原有地面设施主井办公生活区设有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占在面积2777.5m2。保留1号井办公生活区内原有建筑物5号井工业场地井口设有井口值班室、职工宿舍楼、煤台及排矸场、风机房等保留风机房拆除除风机房外地面设施副井(3号井)工业场地井口北侧设有井口值班室及排矸场。保留3号井工业场地内原有地面设施副井办公生活区设有办公、宿舍楼,占地800m2。保留3号井办公生活区内原有建筑物火工库原有工程在1号井口西北侧200m处建一火工库,库容量3t。在1号井西北侧248m,标高在+563m处新建火工库,包括雷管库及炸药库,库容量3t。拆除原火工库公共供水系统在5号井上方设一高位水池(容积150m3),供北采区主井生产用水。在3号副井上方设一高位水池(容积100m3),供北采区副井生产用水。保留原有工程供水系统采区设施名称原有工程项目组成扩建后项目组成备注工程供电系统1#主井井口10(6)/0.4kV变电所10kV电源Ⅰ回路引自龙岩电力公司变电站,导线型号为LGJ-50;Ⅱ回路6kV电源引自红炭山煤电公司田螺形煤矿变电站,导线型号为LGJ-35。两路电源同时工作,工作压降均满足要求。3#副井井口10/0.4kV变电所10kV电源引自龙岩电力公司变电站,导线型号为LGJ-50。工作压降满足要求。保留原有工程供电系统环保工程矸石淋溶水处理设施——主井排矸场下方新建650m3矸石淋溶水沉淀池;副井排矸场下方新建350m3矸石淋溶水沉淀池。矿井水处理设施主井工业场地建有162m3矿井水沉淀池,副井已建24m3矿井水沉淀池。保留原有工程的矿井水沉淀池煤泥水处理设施——主井煤台下方新建10m3煤泥沉淀池生活污水化粪池保留原有化粪池,主井、副井各新设一套二级生化处理设施水膜除尘——在翻车机房设置水膜除尘器喷水除尘——煤台设置喷雾洒水降尘矸石堆场主井井口北侧200m处设有排矸场,容量1.94万m3,弃渣现状0.4万m3;副井井口东北侧70处设有排矸场,容量2.66万m3,弃渣现状0.2万m3,5号井设有排矸场,占地1.66hm2。保留主井及副井排矸场5号井排矸场淘汰储运工程矿山道路主井工业场地建有1.7km矿山道路(1.3km矸石路、0.4km水泥路)与外界肖坑——红坊四级公路相连接;副井工业场地建有1.4km矿山道路与外界肖坑——红坊四级公路相连接利用现有矿山道路南采区主体工程9号井(+460m)为南采区副井,辅助运输、进风及行人保持原有功能不变11号(+540m)为南采区风井保持原有功能不变12号(+531m)为南采区主井,担负南采区主运输、进风及行人保持原有功能不变地面生产原有工程主井、副井各有一简易滑坡煤台,容积均为500t主井原有煤台进行全封闭,副井新建一煤台。容积800t,原副井煤台废弃,采区设施名称原有工程项目组成扩建后项目组成备注为封闭式彩钢板钢架结构,设窄轨连接9号井拆除辅助工程主井(12号井)工业场地主井北侧设有井口值班室、机修车间、空压机房等。保留12号井工业场地原有地面设施主井办公生活区设有办公楼、职工宿舍楼。保留12号井办公生活区内原有设施风井(11号井)工业场地设有井口值班室、职工宿舍等保留11号井办公生活区内原有设施副井(9号井)工业场地主井北侧设有井口值班室、机修车间、空压机房等。保留9号井工业场地内原有地面设施副井办公生活区设有办公楼、职工宿舍楼。保留12号井办公生活区内原有设施公共工程供水系统11号风井上方处设一高位水池(100m3),供南采区主井生产用水;9号副井上方处设一高位水池(100m3),供南采区副井生产用水。保留原有工程供水系统供电系统12#主井井口6/0.4kV变电所6kV电源引自红炭山煤电公司田螺形煤矿变电站,导线型号为LGJ-35。工作压降均满足要求。9#副井井口10/0.4kV变电所10kV电源引自龙岩电力公司变电站,导线型号为LGJ-50。工作压降满足要求。保留原有工程供电系统环保工程矸石淋溶水处理设施——主井排矸场下方新建250m3矸石淋溶水沉淀池;副井排矸场下方新建200m3矸石淋溶水沉淀池。矿井水处理设施主井工业场地建有36m3矿井水沉淀池,副井建有60m3矿井水沉淀池,保留原有工程的矿井水沉淀池煤泥水处理设施——主井煤台下方新建10m3煤泥沉淀池,副井煤台下方新建10m3煤泥沉淀池。生活污水化粪池保留原有化粪池,主井、副井各新设一套二级生化处理设施喷水除尘——设置喷雾洒水降尘采区设施名称原有工程项目组成扩建后项目组成备注水膜除尘——在翻车机房设置水膜除尘器矸石堆场主井排矸场容量1.63万m3,弃渣现状0.14万m3;副井设有排矸场容量0.65万m3,弃渣现状0.12万m3保留原有排矸场在各排矸场下方新建拦矸坝储运工程矿山公路副井工业场地建有1.4km矿山道路与外界肖坑——红坊四级公路相连接;副井与主井之间有0.75km矿山道路相连接保留现有工程2环境影响评价2.1地表水环境⑴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废水在南采区排污口汇入肖坑溪上游500m~下游5km红坊溪。⑵水环境现状:在肖坑溪和红坊溪设置的各个监测断面中,各监测指标(除SS)可以达到GB3838-2002中的V类标准,下游断面(5#、6#断面)的SS指标比较高。⑶影响评价:根据工程分析,项目扩建投产后的废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都有明显减少,项目排污对纳污水体的影响将比原来更小。由于项目现有的排污仅仅对纳污水体造成SS污染,纳污水体能够达到要求的GB3838-2002中V类标准,因此在扩建项目投产后,在没有其他污染源排入的情况下,项目纳污水体依然能够达到要求的GB3838-2002V类标准。⑷主要环保措施:项目各矿井涌水经硐内排水沟自流至各工业场地现有地面沉淀池处理,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联合投加混凝沉淀,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表1、表2标准。部分回用于生产,剩余部分排入肖坑溪。生活污水采用A2O工艺的埋地式生活污水有动力生化处理装置,可以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处理出水水质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一级标准的要求后排入肖坑溪。各工业场地煤泥废水(主要包括机修车间地面冲洗水含石油类废水等),其中机修车间地面冲洗水含石油类,先经隔油池(容积均为5m3)处理后再进入煤泥沉淀池,经沉淀后排水水质达《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标准后排入肖坑溪。各工业场地排矸场矸石淋溶水通过平流式沉淀池(矸石淋溶水沉淀池容积分别为:北采区主井650m3,副井350m3;南采区主井250m3,副井200m3)处理达《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标准后排入肖坑溪。2.2地下水⑴环境保护目标:井田内含水层⑵地下水环境现状:共设置1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地下水的各项监测值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评价区地下水质量基本良好。⑶影响评价:对煤系地层及上覆含水层的影响:煤系地层上覆含水层主要是二叠系上统翠屏山组含水层,煤系地层含水层主要有童子岩组第一段和第三段。根据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计算可以看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33上覆岩层厚度230~0m,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在14.01~25.87m之间,大部分区域38煤层开采形成导水裂隙带导入翠屏山组,将造成其上覆含水层地下水被疏干;主要可采煤层35煤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在12.74~28.49m之间,而35煤至33煤间距为25m,35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将主要导入35煤至33之间的裂隙含水层,局部区域导入其它含水层。对煤系地层下覆含水层的影响:煤系地层下覆主要是二叠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厚度330m。区域水文资料显示,上述两层是区内主要的隔水岩组,同时是煤系地层的低底,因此,本矿开采对其不产生影响。对断层构造含水带的影响:矿区内发育的断层有F0、F1、F2、F4、F5、F6、F7、F10、F11、F15、F21、F24、F27及F29断层,一般含水性差,巷道揭露这些断层时初见小流量滴水,随着时间推移流量变小直至消失干枯。在开采煤层时对其影响不大,但在巷道施工时,应注意防范。对地表水的影响分析:根据该项目水患调查报告及矿区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区域内主要水系为矿区中北部流向近北西的顶峰山主沟,流量67.86m3/h,其余沟谷水流向近南西或北东流入矿区中北部顶峰山主沟流量较小。由于矿井雨季最大涌水量为旱季最小涌水量2~4倍,说明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地表沟谷水与矿区地下含水岩组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据调查,矿区内无湖泊、水塘、水库等其它水利设施地表水体,矿区范围内未发现其它与区内地表沟谷水有水力联系的导水断层、裂隙带、塌陷区、陷落柱等,目前各采区均无采掘工作面与其相接触,对沟谷水影响不明显。⑷主要环保措施:⑴为防止地表水经上部小窑硐口倒灌井下,应封堵小窑,完善井下排水设施及地表排洪沟,雨季派专人地表巡查,防止大气降水、地表水经构造裂隙、采动裂隙和塌陷区渗入矿坑,加强井下工程测量,对与地表沟谷水联系密切的可疑区域留足隔水煤柱,修筑挡水墙。⑵在煤矿生产中,加强矿山地质—水文地质分析研究工作,并密切注意井下水情,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井下防治水工作原则,做好矿井涌水量的观测工作。建议对矿区溪沟水量进行动态长期观测,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其与降雨量的变化关系,⑶矿区内原来充导水性弱的断层在采动影响下其充导水性可能变化,在生产过程中应进一步调查、分析断层对矿井开采的影响,⑷在井巷施工阶段,巷道在穿透含水层时应及时进行封堵,并应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和无毒无害材料,比如使用高标号无毒水泥等,最大限度减缓施工阶段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影响。2.3生态环境⑴环境保护目标:井田范围内的植被、珍稀植物、水土流失、地表塌陷。⑵生态环境现
本文标题:报告书(简本) - 福建省华厦建筑设计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