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节——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的传说怪兽“年”的与守岁万年与历法春节的来历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春节与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春节的古称:元旦、元日、岁首、正旦、三元……1911年国民政府开始使用公历,但民间仍使用农历1949年新中国公历1月1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春节的过程民间春节是从腊八或廿三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的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联年画窗花桃符春联门神饺子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至今还被用做一些饺子店、饺子馆的广告词。廿三——小年廿三十——除夕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的对联•龙国群英兴伟业;鼠须彩笔绘蓝•年画喜人鼠嫁女;红梅傲雪鹊鸣春•鹊喳梅放春迎户;鼠报年来福满门•壬遇深恩心谢党;子图大业力描春•豕去鼠来新换旧;星移斗转腊迎春•鼠怀不可告人事;年到非常吉庆时•鼠女出嫁千里外;钟声敲响两年间•鼠无大小名称老;年接尾头岁更新•鼠颖描春成画稿;羊毫触墨舞龙蛇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诗词
本文标题:春节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8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