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百喻经(白话讲述)文库
百喻经(白话讲述)文库.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百喻经(白话讲述)31-40迴向一切眾生翻譯雇请瓦师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陶器,要运到集市上去出售。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做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于是,他就跟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这个徒弟就骑着驴子回来,见了教主,教主问他∶“为什么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那窑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个精光了。”教主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人,一点知识也没有。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陶器,但它却一百年也做不了一个窑器呀!”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养很久,不但没有报偿,且常作损害的事,这种背恩忘义的人,和他亲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损无益估客偷金有两个商人,在一处作生意,一个贩卖金,一个贩卖棉花。一天,有人向那个卖金子的买金子,要当面试验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里去熔解。那个贩卖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块,恐怕别人见到,连忙把这块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滚热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样,偷窃的行为马上被戳穿,他不但没到偷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烧掉了。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称是他自己的法,但因为他们不明原理,不善运用,不但得不到好处,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乱了自法,终究是马脚毕露的。斫树取果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园中种有一棵好树,非常高大茂盛,而且能结一种很好的果子,这果子香而甜美,为别处所没有。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国的客人,国王领他去看这棵树,并对他说∶“这棵树能结一种果子,甜美无比,可说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国的客人接着问道∶“既然有这样好果子,能不能给我尝几只呢?”国王听了,就叫人来把这树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么也没得到。后来又叫人把栽倒的树再种植起来,然而想尽办法,却终不能把已断了的茎和根接起来。这棵树就从此枯死,当然也不能再结果子了。这故事比喻∶释迦世尊曾指示我们持戒功德像大树一样,它能生出种种禅定、神通、智慧的殊胜的果实。假使我们要得到这些果实的话,首先就应当持戒,还要修许多的功德善法来灌溉它,方能得到圆满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这个方法,竟毁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这无异砍树求果实,连根都枯了,那里还有果实呢?送美水从前有一个村庄,距京城有一百里。这个村上有一口井,井里的水清洁并且甜美,因此国王就命令这个村庄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城去给国王饮用。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劳不堪。大家都想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事被那个村庄的村长知道了,连忙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说道∶“你们都不要迁走,我立刻去请求国王,把一百里改为六十里,那么你们就会近得多,不会感到疲劳了。”村长随即去请求国王,国王立刻批准他的请求,下令把一百里改为六十里。村民们当时听到都很快乐,说现在近得多了。从此,村民们都很相信国王的话居住在这个村上不迁移了。这故事比喻∶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脱生死轮转的苦,但因长期修学,感到劳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进步了,幸亏如来法有大方便门,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说成三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们听了,以为很容易修成,就会鼓起勇气来修善进德,以求了脱生死,等到他们证到自己解脱的小乖果位以后,佛再告诉他们,佛法原来有一乘,所谓『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到了这时,他们因笃信佛语,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进修大乘菩萨道了。宝箧镜从前有一个人,很是贫穷,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债,没有办法偿还,只得逃到别处去躲避。一天,他逃到了荒凉的田野里,看见那儿丢着一只箱子,他打开箱子一看,里面都是珍珠宝贝,上面装有一面镜子盖着。当时这个人见了很是欢喜,就动手去取那些珍宝,但他看到镜中照出的人,吓得他连忙缩回了手,心里感到很不安,就对镜中人说∶“我以为是一只空箱子,里面没有东西,想不到您在这里,请不要见怪吧!”接着他就急忙溜走了。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烦恼所缠绕,成为贫穷苦恼没有福德,又常为生死迁流的“魔王、债主”所逼迫着,因此欲求解脱生死的痛苦而修学佛法。他们作了种种的功德,这好像碰到了宝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见、我执”所惑乱,在无常无我中妄执有我。这“身见我执”譬如镜中的面像,他们误作真实,困此不能修成禅定道品等无漏功德的道果。这和已遇到宝箱而竟无所得是很相类似的。破五通仙眼从前有这样的一个人,他上山修道,学得一种法术,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财宝。这事传入国王耳中,国王听了心中很是欢喜,便对大臣们说∶“我要邀请这个人,长期住在我国,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国内藏在地下所有的财宝,那么我就很富足了。”当时有个大臣,马上答应去找这个懂法术的人。后来他果然找到了这个人,但却不请这个人到国王那里去,而是把这个人的双眼挖了出来,拿回去呈给国王,并且说∶“臣已经取来这个懂法术的人的双眼了,现在即使他再到别处去也不妨了。”国王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去请这个懂法术的人,是因为他的双眼能见到地下埋藏的财宝,你今已毁了他的双眼,还有什么用呢!”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们,非常恭敬地把他请到家里来供养,不知道这样作会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毁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会犯的毛病和过失。护法不知法,供养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谊妨扰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两受其害,过失是很大的。杀群牛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二百五十头牛,常把它们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来一只老虎,把他的一头牛吃掉了。这个人看到后,心里想∶“我的牛失去了一头,已不是全数了,我还要这些牛作什么呢?于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赶到一个深坑里去,在坑底排着队,统统把它们宰杀了。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饮木桶水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手木桶说∶“我已经喝够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着,并不停止。这人大怒,在桶边大闹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这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着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止要求外面五欲的境界不来侵扰,那是既不可能阻止声色等显现,也不可能得到烦恼的解脱,这是徒劳无益的见他人涂舍有一个人,到朋友家里去,看到他的家里墙壁粉刷得很光滑,又很干净,就问朋友说∶“你用什么东西粉刷的,使墙壁这样光滑美观?”朋友回答说∶“我是把米糠浸在水里,和入泥土中,再把它们调匀,然后涂到壁上去的。”这人心想∶“用米糠就这么好,如果用谷子涂上去那不是更好吗?”于是他回到家中,就用谷子和泥土去粉刷墙壁。可是结果不但浪费了许多谷子,反使墙壁弄得凹凸不平,而且还裂了很多缝儿。这故事比喻∶误解佛法的意义,或自作聪明,修行不如法,往往会弄出毛病,无益有损的,譬如凡夫听了圣人说法,修行诸善,等到此身死去后,可得生天,或者得到解脱。他竟断章取义地自杀了身体,望得生天,结果徒自丧命,对修道却毫无所得,犹如上面说的那个愚人一般。治秃有一个人,头上光秃秃的没有头发,因此冬天觉得特别冷,夏天又被太阳晒得特别热,还有蚊子来叮,很是苦痛。他到处打听医生,要治愈他的毛病。后来探知一个医生,据说这个医生不论什么疑难杂症都能医治,他就跑去求治,对医生说∶“我的秃头病实在太痛苦了,现在知道只有大医生,能治我这个病,无论如何请你给我医治一下。”不料这个医生,立刻脱下帽子,也露出光秃秃的头,说∶“对不起,我自己也是患着这个毛病,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这病,我不是早已把自己医好了么?”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因为有生老病死的苦恼,欲求长生不死之道,不知向已了生死已证圣因的佛菩萨出世圣人们求学,却盲目地向外道婆罗门之流问道,那里知道他们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解脱的人啊!百喻经(白话讲述)41-55毗舍阇鬼有两个鬼,得到了一只箱子,一根手杖,一双木屐;他们都想独得,争执了起来,相持不下。这时有个人走来看到,就问两个鬼∶“这三件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们争得这么起劲?”两鬼回答说∶“这只箱子,能够变出一切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和晚上睡觉盖的棉被,乃至一切资财。这根手杖,你只要拿在手里,一切仇敌就都向你归服,不敢抵抗。这双木履,穿上了,就能够飞行,无论要到哪里,一眨眼的时候就到了。”这个人听说后,就对两鬼说∶“你们走开一点,我来给你们公平分配罢。”两鬼就听信他的话,走开了一点。这个人立刻抱了箱子,拿了手杖,穿了木屐,飞到空中去了。他在空中对两鬼说道:“你们现在可以平安了,因为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争执了。”两鬼听了非常懊恼,但却都柰何他不得。这故事比喻∶布施譬如宝箱,人天一切享用物资都从布施的善因出生∶禅定如宝杖,修定能降伏烦恼的怨贼;持戒如宝屐,戒律清净必升人天道中。两个鬼譬如诸魔外道,外道们在有漏法中强求果报,结果是空无所得。只有一心一意,修诸善行,以及布施、持戒、禅定,就能脱离苦恼,获证道果估客驼死从前有一个商人,带了两个学徒,牵了一头骆驼出外去作生意,把那些珍贵的绸缎和上等的毡毯一类的商品都载在骆驼背上。在路上那头骆驼死了,这个商人,剥下骆驼的皮,自己先走了,留下两个学徒在那里看守。临走时对两个学徒说∶“你们要好好看守这些货物。这张骆驼皮也不要使它潮湿。”商人走后不久,天就下雨了,两个学徒怕骆驼皮被雨打湿,就连忙拿那些绸缎和毡毯去覆盖。这样,比骆驼皮价值要高很多倍的绸缎和毡毯就这样都给烂掉了。这故事比喻∶学佛法的人,不去严持净戒,修定开慧,仅作造塔供僧等的财施功德,这是舍本取末的行动,是不能出离生死证到道果的。所以应当先精严地护持戒律,再修财施等善行,如两个学徒应当先护本来贵重的绸毡等货,再护骆驼皮才是。磨大石有一个人,每天很勤劳地磨一块大石头,经过了好几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只小石牛,结果只能当作玩具,没有别的什么用处。他在这一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力虽然很多,而收效却很微小。这故事比喻∶人们精劳苦地修学,应该志求高胜的道果,如果只是为求一些闻名闲利那用力多而收获少,或者得不偿失、反而增长过患了。欲食半饼有个人肚子饿了,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着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怎么如此愚痴而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头的半个煎饼能吃饱,那么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这故事比喻∶修行的人,劝苦修学经历多时,才有贯通言证的一旦,不经多时的劝修,但羡一旦的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是不可能。奴守门有一个人,因有事要出远门,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好看守门户,同时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这个主人走了以后,有一天,碰到邻村在演戏,弹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后,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观看。于是他就把门板拿了下来,放在驴背上,牵着驴子去看戏。仆人走后,家中
本文标题:百喻经(白话讲述)文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9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