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中生创造力调查及培养策略
1高中生创造力调查及培养策略桐庐中学宋良炯摘要:本文采用创造力测验量表,系统考察了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创造力情况。结果发现:(1)被调查高中生创造力水平总体趋势良好,略微高于常模;(2)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在班级类型水平上差异显著,直升班高于普通班,普通班高于重点班;(3)两种创造力类型在班级类型和性别及年级和性别上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关键词:创造力;高中生;培养策略1问题的提出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提供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生命力和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符合个体全面完善发展的需要,它是人性和谐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造力是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指标,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昌盛。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从高中生年龄阶段来看,应具有创造意识强烈,创造思维敏捷,创造热情高的特点,不像成年人受旧框框的束缚,应有一种追求新目标的欲望和干劲。但从笔者教学经验来看,目前高中生在创造力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中生创遗愿望不强烈、信心不足、创造意志力不强、以及部分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的情况。其影响因素有很多,有教学方式上,评价体制上,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为了更细致的了解高中生创造力情况,合理制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笔者对高一、二年级学生的创造力在年级、性别等因素上做了较具体的调查研究。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一、高二4个班,共210人,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6.1%。重点班104名,普通班98名。男生103名,女生99名。2.2研究工具:创造力测验量表2.3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运用计算机进行集体施测。2.4数据处理对136份有效问卷进行编码,然后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3.1高中生两种创造力类型现状创造力测验量表分逻辑创造性和直观创造性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不同创造力等级,依据常模等级的划分,不同创造力类型的等级评定比例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创造力水平情况良好,微高于常模,逻辑创造力高于直观创造力。表1不同创造力类型等级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等级人数比例人数比例1(低)2.952.42(稍低)167.93718.33(一般)11255.410451.44(高)6431.65225.75(很高)83.941.923.2高中生各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对测试学生的不同年级、性别、班级类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2高中生创造力水平的均值和方差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平均数方差平均数方差性别男8.882.5628.632.458女9.422.0888.772.512班级类型普通班8.89.2868.452.163直升班9.81.3949.941.844重点班7.37.3348.182.142年级高一8.552.4828.252.183高二9.492.4598.182.549表3高中生创造力各因子交互作用分析表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F值显著性水平F值显著性水平性别.057.8551.212.222班级类型3.451.0126.521.000年级1.225.4150.018.735班级类型*性别2.550.351.982.159年级*性别1.548.6891.215.2543.3性别的主效应分析各个因变量的主效应分析数据见表3。性别对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F=.057,p=.855;F=1.212,p=.222)。女生的逻辑创造力分数(M=9.42,S=2.088)以及直观创造力分数(M=8.77,S=2.512)都稍高于男生(M=8.88,S=2.562;M=8.63,S=2.458),但仍未达到差异显著。3.4年级的主效应分析年级对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F=1.225,p=.415;F=.0.018,p=.735)。高二的逻辑创造力分数(M=9.49,S=2.459)以及直观创造力分数(M=8.18,S=2.549)都稍高于高一(M=8.55,S=2.482;M=8.25,S=2.183),但仍未达到差异显著。3.5班级类型的主效应分析不同班级类型中的不同创造力等级评定比例见表4。表中可以看到直升班在逻辑创造力中3,4,5三个等级中的比例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班级。表4不同班级类型中的不同创造力等级评定比例普通班直升班重点班等级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逻辑创造力1000012.2235.10036.533450.51751.53065.243239.41030.31123.9555.1618.212.2直观创造力1000012.223535.4412.11737.034949.51751.52145.741313.11133.3715.2522.013.0003逻辑创造力在班级类型水平上差异显著(F=3.451,p=.012)。直升班在逻辑创造力上的分数(M=9.18,S=.394)明显高于普通班(M=8.89,S=.286),且明显高于重点班(M=7.37,S=2.334)。通过LSD进行事后检验,数据见表5,发现直升班的分数和普通班以及重点班的分数差异显著。虽然普通班的分数略高于重点班,但差异不显著。表5逻辑创造力在班级类型水平上差异的事后检验事后检验方法(I)班极类型(J)班极类型MeanDifference(I-J)Std.ErrorSig.LSD普通班直升班-.93(*).454.042重点班.52.403.200直升班普通班.93(*).454.042重点班1.45(*).516.006重点班普通班-.52.403.200直升班-1.45(*).516.006直观创造力在班级类型水平上差异显著(F=3.963,p=.000)。直升班在直观创造力上的分数(M=9.94,S=1.886)明显高于普通班(M=8.45,S=2.163),且明显高于重点班(M=8.37,S=.334)。通过LSD进行事后检验,数据见表6,发现直升班的分数和普通班以及重点班的分数差异显著。虽然普通班的分数略高于重点班,但差异不显著。表6直观创造力在班级类型水平上差异的事后检验事后检验方法(I)班极类型(J)班极类型MeanDifference(I-J)Std.ErrorSig.LSD普通班直升班-1.48(*).424.001重点班.35.377.360直升班普通班1.48(*).424.001重点班1.83(*).481.000重点班普通班-.35.377.360直升班-1.83(*).481.0004讨论4.1高中生创造力现状分析调查的结果表明,高中生创造力水平较高,但也呈现出起伏波动的情况。具体来说,逻辑创造性稍高于常模,直观创造性稍低于常模;性别对创造力影响不显著;年级对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逻辑创造力、直观创造力在班级类型水平上差异显著,直升班高于普通班,普通班高于重点班。如此看来,创造力和学业成绩显著挂钩。高创造力的学生依然很少,通过前述,我们认识到创造力对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调查也显示创造力有可能是影响学业成绩好坏的原因之一。对如何加强高中生创造力的培养,笔者有以下论述。4.2高中生创造力培养策略探讨1、新课改机制下的创新型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教师绝对的权威,肩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截惑”的任务,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其优点,但忽视学生的个性因素,对学生创造力发展不利。以浙江省新课改的契机,在教学方式上,扬弃传统的“布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逐渐成为引导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造性格。首先,创造能力的形成需要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积极健康的情绪对创造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要形成创造能力必须克服自卑、保守、害怕失败等不良心理,培养其敢于进去、勇于竞争、敢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因此,老师在教4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多给予鼓励、表扬,在有些问题上多些宽容、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启发性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创造的空间及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创造是一种艰辛的过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做支撑。3.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思维品质上。(1)思维的辐射性是指思维所能发射的数量。(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的全面性.又称立体思维。(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能够深入客观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原因。(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程度。凡是独创性高的人不迷信、不盲从,并且往往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拥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人往往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5)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随机应变,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各种不同思维、假设、方法。它还体现在及时地纠正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认识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具体方式上在于引导和巧妙设计提问方式上,当然也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开拓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4、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创造性活动。学校应广泛开展如设计竞赛、辩论会、创意写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和老师参与实践中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培养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因此,多开展活动和宣传,使学校形成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压力的气氛中展开认识活动。同时,这种气氛还能使学生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见解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对一个学校来更有增添校园活力,优化校园文化的作用。5参考文献:[1]陈红.高中生创造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才培育,2002.[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3]李剑锋,胡珍份.高职学生创造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培养[M].唐山学院学报,2006(9).[4]王彦才.创造教育研究及对我国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启示.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陈晓琴.论创造力的可教育性.华中师范大学.[6]董烈霞.创造性人格及其教育建构.华中师范大学.[7]周玉林.贵州省高中生场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的城乡比较研究.贵州师范大学.[8]田友谊.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标题:高中生创造力调查及培养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