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语文学科中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1中学生语文学科中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摘要】表达能力是学生与人交往、对话和互动的一种基本能力,要想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就要重视学生表达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本文从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的调查问卷入手,以本校09届学生为对照组,10届学生为实验组,对影响学生自主表达的因素进行归因,并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从学习情境、语言品质、激励机制三方面探索了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途径。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将思考的结果说出来的表达意愿,并将主动表达成为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关键词】表达意识合作交流一、问题的提出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的发言越来越少。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小学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中学时愿意主动举手的学生渐渐稀疏甚至是寥寥无几,而高中生则乐于以倾听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现象不仅制约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沟通、表达的自我意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这种从主动表达到不愿意表达的变化过程最明显地体现在初中阶段,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意识,难道仅仅是因为由儿童向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变得老成,惜言如金了吗?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课题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在课堂上有思考过程,却不愿意表达思考结果的学生。“中学生语文学科中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将思考的结果说出来的表达意愿,并将主动表达成为学习习惯,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现代社会是一个各行各业分工合作的社会,学会表达自我、与人沟通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今日的学习是学生明日发展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口语表达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学生现状和社会对学生需求的思考,决定开展中学生语文学科中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二、提高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一)前期归因性研究结合我校参与的市“温馨教室”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教室是学生校园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教室内的课堂教学能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这就是温馨的体现。而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读、写、听、说”的基本技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决定以语文课堂交流为平台,促进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我校从2006年9月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开放课堂、自主参与、师生互动”的课改方针,以10届学生为实验年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我见解。基于我校已有的前期工作,我调出09届、10届学生在六年级入校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10届学生为实验组,09届学生为对照组,于2008年9月对这两届学生进行了不记名的“学生自我表达意识”的第二次问卷调查。鉴于这一调查报告研究的是常态下学生的表达意识,因此以平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范围和时间为:09届学生188人(除提高班)在05年9月(初入校2时)和08年9月;10届学生221人(除提高班)在06年9月(初入校时)和08年9月。1、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前提,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影响他们课堂上自主表达的原因,设计为调查问卷的归因项,进行问卷调查(“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问卷调查卷”见附件一)。2008年9月对09届、10届学生自我表达意识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09届学生自我表达意识问卷调查统计如下:(调查时间2008年9月,发放调查问卷188份,收回173份,回收率92%。)序号调查项目分序号归因项学生数归因项百分率项目百分率1主动表达1.1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915.334.11.2课堂上举手的人多,不想落后001.3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有利于自己学习的进步3864.41.4其他1220.32不愿主动表达2.1对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54.465.92.2从众心理,大家都不举手119.72.3认真记好笔记,即使不参与交流,也不会影响成绩3833.32.4思维跟不上;或题目不会2421.12.5害羞,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发表自己的观点76.12.6怕答错了,被同学嘲笑或老师批评2622.82.7其他32.6合计17310010届学生自我表达意识问卷调查统计如下:(调查时间2008年9月,发放调查问卷221份,收回214份,回收率96.8%。)序号调查项目分序号归因项学生数归因项百分率项目百分率1主动表达1.1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5541.761.71.2课堂上举手的人多,不想落后2216.71.3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有利于自己学习的进步4231.81.4其他139.82不愿主动表达2.1对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89.838.32.2从众心理,大家都不举手002.3认真记好笔记,即使不参与交流,也不会影响成绩2226.82.4思维跟不上;或题目不会3239.02.5害羞,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发1214.63表自己的观点2.6怕答错了,被同学嘲笑或老师批评67.32.7其他22.4合计2141002、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找学生不愿参与课堂表达的原因。首先,结合09、10两届学生刚入初中时的“自我表达意识问卷调查统计表”(表格见附件二),观察09、10两届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的自我表达意识现状。09届学生的主动表达率为62.8%,10届学生的主动表达率为68.5%,两届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自我表达的意识相近。其次,我寻找09届学生在六年级时、九年级时两个时间段不愿自主表达的原因的共性和特性。从统计图表中(见下图),发现09届学生六年级时影响他们自我表达的前三个因素是——思维跟不上题目不会、害羞、怕答错了被嘲笑和批评。09届学生九年级时影响他们自我表达的前三个因素是——记好笔记就不影响成绩、怕答错后被嘲笑和批评、思维跟不上题目不会。其中“怕答错后被批评和嘲笑、思维跟不上题目不会”是09届学生在六、九年级两个时间段中不愿参与交流、表达自我见解的共同原因。相异处是09届学生六年级时不愿自主表达的另一个原因是“害羞”这一个体性格特征,而09届学生九年级时的另一个影响表达的因素是“认真记好笔记,即使不参与交流,也不会影响成绩”,显然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学习带有明确的功利性。4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影响学生表达意识因素的既有学生个人性格特征、学习目的和原有学习能力的内在原因,也有评价机制等外在原因。(二)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途径新课标提出初中课程应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识,并让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一项技能。在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影响因素归因的基础上,我从学习情境、语言品质、激励机制三方面探索了语文学科中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培养的途径。1、以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为平台,营造一个温馨的表达环境学生的自我表达并不仅仅限于口语的流畅表达,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还包括与他人交流、合作中的积极情感。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是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答错时同学们无意识的笑声,他们会误解为是嘲笑;教师一句“以后考虑好了再回答”,他们会认为是批评。但是这种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将其转化为正面影响。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便于交流的天地,我校改变传统的课5桌椅排放方式,以六套课桌椅为一组,学生像幼儿园时一样围起来坐。这样聊天式的座位安排方式,能让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课桌椅排放方式的改变,不仅是形式的改变,也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每组成员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间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相互补充协作。学生良好的表达意识包括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这一积极情感。因此遇到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也绝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旁观者,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同组同学可以交给他一些上黑板书写的任务,为他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当一个同学答错了,同组同学做为后援团,会马上进行补充,而其他小组急着通过纠错展示本组的实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少了心理压力,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表达环境。2、以语言品质的提高为抓手,推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当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则无法达到学习目标。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是如此,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相长的活动,学生沉浸文本之中,然后将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辨表达出来,在合作交流中与人共享。然而学生经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现象,明明已把握了全文主题,了解了作者写作意图,可却无法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言简意赅地传达给他人。这就需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品质,使他们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才乐于表达自我,并最终成为一种表达习惯。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可通过“说”和“写”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态表达和静态思维中,两相对照,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概括是学生经常用到的一种说话方式,而学生回答时常常内容繁多,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含金量,我用“谁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样”作为概括时要涉及到的几个要素。平时学生掌握了这一概括方式,但练习中做到此类题目,却照错不误。讲解、校对习题时,学生又表现得思维异常清晰,回答完整而简洁,即使有不完美的地方,由于听觉上的一闪而过,教师不易发现症结所在。询问学生原因,学生说做练习时只顾急着完成整张考卷,基本凭感觉来答题。而课堂上分析练习时,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会提示这题是考查你们某某知识点,那题是考查你们某某技能,原先记住的答题要素马上出现在脑海中,这样课堂上的回答当然就会比卷面答题时出色了。面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现象,教师绝不能出现急躁情绪,而是对学生的失误和遗憾抱着同理心,师生一起来解决。我给学生打了个比方,我问大家“你们想必都看过武打片,假如双方对擂,一方已经出招,另一方却说‘停!我还没摆好姿势。’对方再次出招时,另一方又说‘慢!我的气还没提上来。’你觉得这样的比武可能吗?”学生们纷纷笑着说“不可能”“不合理”“出招时动作很快,只能回击,怎么可能喊停”。我告诉他们:可你们就是喊停的那个人啊。你们平时学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就像是武术中的基本招式,答题时各项技能要综合运用,而你们却不能见招拆招,指望练习中每题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是考查什么知识点,就像指望对方慢动作出击一样是不可能的。面对问题我们若想快速、简练地回答,中间缺少熟练这一中间环节。课堂上如果只做个听众,永远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每一次课堂表达都是一次检验自己知识、才能的机会,我们不仅要有表达意识,更要将其变成一种习惯。只有不断在错误中更正,才能让自己的表达越来越出色,提高自己的语言品质,达到言简意赅的水平。教学中我不仅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方法指导,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多为学生安排说的机会,在语言实践中,推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3、以激励机制的贯彻为渠道,推动学生表达意识的培养调查中发现初中学生乐于主动表达的原因中有一个因素是“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有利于自己学习的进步”。而不愿意参与交流讨论的学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认为“认真记好笔记,即使不参与交流,也不会影响成绩”,无论愿意还是不愿与人对话、合作,两种不同的观点,却反映了学生的共同心态:一切以“学习进步、成绩提升”为目标。人的情感、价值观等在人的认知和人格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重新设置学习评价,引进6激励机制,推动学生表达意识的培养。我校在课改中引进新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语文学科中自我表达意识和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6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