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1高一语文导学案模块:必修1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之《赤壁之战》编写人:张文霞审核人:赵峰编号:班级:姓名:使用时间:2012-10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3.了解赤壁之战的始末,理解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5.鉴赏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知识点,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交战双方基本情况及战前准备情况,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2.激情投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考纲链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知人论世,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2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yè)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时代顺序贯通起来叙述。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3、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会读的字勾画出来。(2)梳理文言知识点,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3)结合注释,讲述故事梗概。二、预习自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殷.富()枭.雄()会.稽()芟.夷大难()王室之胄.()轻骑.()强弩.()鲁缟.()必蹶.上将军()旌麾..()更.衣()恐慑.()校.对()邂逅..()羸.兵()蹈藉.()慰藉.()荻.草()斫.()3(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1、重点实词理解(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以共济.世业(3)若事之不济.(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5)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2、重点虚词(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2)行将为.人所.并(3)宜别图之,以.济大事(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5)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通假字进住.鄂县之樊口4、词类活用(1)备南.走(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4)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5、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3)北面..而事之(4)鼎足之形成..矣6、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与备会于当阳长坂(4)豫州今欲何至(5)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受制于人(7)犹守义不辱(8)荆州之民附操者(9)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三)翻译下面句子(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三、我的疑问探究案一、自主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勾画重点字词并解释)(1)此帝王之资.也(2)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3)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4)同心一意,共治.曹操(5)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6)比.至南郡,而琮已降(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8)以共济.世业(9)遂与鲁肃俱诣.孙权(10)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11)何不按兵.束甲(12)若事之不济.(13)安.能复为之下乎(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15)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16)成败之机.二、合作探究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根据这种情况他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2、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诸葛亮是怎样游说孙权的?诸葛亮是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3、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怎样的?5三、当堂检测:翻译下面的句子(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训练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殷.富(yǐn)枭.雄(xiāo)恶.其能(wù)B.离违.(wéi)长坂.(bǎn)刘琮.(cóng)C.苍梧.(wú)樊.口(fān)鲁缟.(gǎo)D.芟.夷(shān)遁.逃(dùn)量.力(liáng)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刘表卒.(死亡)此帝王之资.也(凭借)B.二子不协.(和睦)共治.曹操(治理)C.如其克.谐(能)比.至南郡(等到)D.以共济.世业(成就)行将..为人所并(将要,快要)3、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致殷勤..之意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C.故豫州遁逃..至此D.鼎足之形成..矣4、选出与例句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例句: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A.敬贤礼.士B.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C.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D.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C.荆州之民附操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翻译下面的句子(1)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6补充: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左丘明(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我国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积累掌握:(一)常用文言词次:①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正。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方圆。例:地方数千里。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就。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⑤竟,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指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例:可烧而走也。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④通“猝”,仓猝。五万兵难卒合。(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土地方圆)[例]地方数千里。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教师寄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导学案赤壁之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2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