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
附件: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目录序言..................................................................................................1一、指导思想..................................................................................2二、战略目标..................................................................................2三、主要任务..................................................................................3(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9(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11(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12(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12(六)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15(七)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16(八)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17(九)优化结构办出特色............................................................20(十)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21(十一)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22四、重大项目................................................................................23(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计划...................................23(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6(三)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计划...................................26(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促进计划...........................................27(五)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计划...................................28五、组织实施................................................................................29—1—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特制定本专题规划。序言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同时,相对于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办学活力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强盛,都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紧密相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2—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崇高庄严的历史使命。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围绕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统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统筹各类型各层次高等学校协调发展;以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为重点,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统筹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二、战略目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高等教育体系,—3—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升。到2020年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若干学科领域研究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综合国力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体制机制更富活力,高等学校与社会合作更加紧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加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三、主要任务(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4—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等学校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优先保障人才培养。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切实保障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利用好校内校外、国际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牢固确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关心关爱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5—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办学基础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投入,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制度,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拓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形成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3.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注重创新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综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性,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注重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6—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学校与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式,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注重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进以选课制、弹性学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机制。4.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开展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改进研究生论文审查和答辩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制,着力提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6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