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惆怅(chóu)贻误(dài)攫取(jué)稗官野史(bài)B.驿站(yì)缔造(dì)戎装(rónɡ)引吭高歌(hánɡ)C.陶冶(yě)拖沓(tà)俨然(yǎn)椎心痛恨(chuí)D.摇曳(yè)轶事(yì)唾弃(tuò)声势赫奕(hè)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哗众取宠等闲视之栩栩如生置之度外B.装腔作势有的放失一丝不苟大显生手C.盛气凌人因地制宜安然无恙心不在焉D.门当户对余音绕梁同病相怜闲情逸致3.在下面的四个选项中,加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望洋兴叹(抬头向上看的样子)顾影自怜(照顾)遁辞(逃避)B.自暴自弃(放弃)山穷水尽(尽)鲁钝(迟钝)C.众叛亲离(背叛)走投无路(扔)睿智(看得深远)D.往哲先贤(有智慧的人)追根溯源(往上推求或回想)加惠(好处)4.下列词语感情色彩相同的一项是()A.臆造杜撰谬误武断B.丰富附会遭遇准确C.结果生动可靠作风D.孤立伎俩晦涩教诲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当春节临近,外出打工的都要衣锦还乡。B.10月23日以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至全世界,都被车臣非法武装制造的人质劫持恐怖事件搅得天翻地覆。C.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D.短短几年工夫,这个村子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家家都饱食终日,不再愁吃愁穿了。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他的这篇论文,见解深刻,富有创见性,文字运用也很_______。②.农村能源短缺和不稳定供应,极大的____着农村经济的发展。③.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行迹____而久未抓住的犯罪嫌疑人李某。A.精要限制秘密B.精辟限制隐密C.精辟局限神秘D.精当制约诡秘7.下列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人民钟南山,各种和像潮水一样涌来。尽管钟南山不愿意、突出他个人,群众仍然把他称为“抗击‘非典’的功臣”、“危难之中的英雄”。A、感谢赞赏荣耀宣传B、感激赞赏荣誉宣扬C、感谢赞誉荣耀宣传D、感激赞誉荣誉宣扬8、下列短语的结构相同的一组A、天翻地覆地老天荒海角天涯地利人和B、等量齐观等米下锅等闲之辈等而下之C、道听途说道旁苦李道貌岸然道不拾遗D、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意盎然9、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A、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C、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了我D、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国内工作,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10、选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①、明明有水流,却听不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②、散文这支花,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在盛开。③、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都发民芽。④、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A、借喻拟物拟人借代B、借代暗喻拟物借喻C、借喻暗喻拟物借代D、借代暗喻拟物借喻11、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B、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C、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连接着高高的远山。D、我家阳台上种有迎春、月季、石榴、木桃……等,花开不断。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决定背着妈妈去医院检查身体。B.学校团委号召广大青年团员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C.学好语文,不仅对将来从事工作有益,而且学习其他各门功课也是十分重要的。D.为了创建文明校园,学校全面推行文明用语和师生忌语13、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和他的同时代人一样,他走过了一段既平凡又坎坷、既艰难又奋发的路。②共和国的风风雨雨锤炼了他坚强的脊梁。③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凝聚起来的。④伟大的价格是从平凡中汲取的。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④③①②14、选出下列联语依次所指人物正确的一项①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②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③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④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A、屈原孟子司马迁诸葛亮B、辛弃疾孙中山李白诸葛亮C、屈原苏轼司马迁周瑜D、辛弃疾孟子司马光周瑜1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等五大类。B、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阶段:寓言笔记小说传奇话本拟话本元杂剧章回体小说C、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D、古代地名华夏、九州、赤县、八荒都指中国。16、对王翰《凉州词》一诗的分析不妥的一项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A.前两句借葡萄美酒、夜光玉杯、马上琵琶三个带有西域特点的事物,点明并烘托了边塞征战的气氛。B.第三句写将士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死且不怕,酒又何惧。C.第四句暗示战争十分残酷,将士生死未卜,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D.从全诗看,这是一首描写将士利用战斗间隙举行庆功祝捷场面的诗,豪情激励,充满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17、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D、是可谓善学者也18、选出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义不赂秦B、孔子师郯子C、序八州而朝同列D、李牧连却之19、选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共其乏困C、少益耆食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0、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可谓智力孤危C、思厥先祖父D、圣人无常师二,填空与判断(一)填空1,《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司马迁曾将他写屈原写合传编入《史记》。2,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四世同堂》、《》,话剧有《龙须沟》、《茶馆》。3,,吾将上下来求索。4,中国古代对每月的十五叫望,那么每月的第一天叫。5,,古来白骨无人收。(二)判断1,“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著作。()2,及笄指女子15岁,而立是40岁称谓。()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姑苏”指现在的苏州。()4,《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昌黎”是因为韩愈祖籍河北昌黎。()5,《伊利亚特》和《奥赛罗》是古希腊两大史诗,是盲诗人荷马编成,因而也叫《荷马史诗》。()三,现代文阅读(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稀疏的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对第一段话的其他安排顺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A.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近写到远B.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远写到近C.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近写到远D.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远写到近2.对下列词语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致:美的姿态倩影:美丽的影子B、袅娜:柔美蓊蓊郁郁:树木茂盛C、田田:土地脉脉流水:水声很大D、一例:一概、一律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句话中的“颜色”含义是:()A.显示给人看的脸色B.情态、样子C.色彩D.颜料或染料的色4.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B、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C、不能朗照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5.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B、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C、在这淡淡的月色下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D、朦的月色能赋予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经过敏.6.文中划横线的“酣眠”“小睡”分别指()A、满月、残月B、浓云、淡云C、残月、满月D、朗照、淡照7.对“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D、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8.从《荷塘月色》的文眼看,对全文线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以作者行踪为线索:带门出去→走煤屑路→到荷塘边→回门前→进屋B.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淡淡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C.以景物描写为线索:月夜→小路→荷塘→月色→荷塘四周→采莲D.以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理变化为线索(二)天坛之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精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综合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