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三选修模块复习的建议及复习课的设想
高三选修模块复习的建议及复习课的设想一.理解课标及我区的相关指导意见对选修内容的要求1.课标对选修课的设计思路: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2.课标对选修模块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1)选修一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2)选修四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新疆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历史》的建议与要求:选修模块可从第五学段开始逐步开设,针对有志于人文社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建议首先开设选修模块一、四。有条件的学校可继续开设选修模块二、三。对历史感兴趣的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选修模块五、六。二.把握考纲要求,研究选修模块的高考试题考纲与课标的联系与区别:考纲规定考试的命题依据、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而课标是课程实施的标准与依据;考纲和课标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考纲是以课标的规定为依据而制定的。考纲确定考试内容的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考纲对考生历史学科考查的基本目标是: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其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其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新考试大纲有哪些特点?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新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07-08新课程高考选修模块部分的试题特点:2007年选修一选修四2008年选修一选修四广东宗教改革凯末尔孝文帝改革李时珍海南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比较拿破仑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陈独秀山东王安石变法注:在选修模块一、二、三中任选一题梭论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注:在选修模块一、二中任选一题宁夏戊戌变法牛顿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沈括江苏孝文帝改革拿破仑与华盛顿与政治体制(1)考查基础(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核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之一。从考题的知识点分布来看,各省对考查的具体内容有自己的规定。因此建议,选修模块的复习应以我省的相关指导意见和教学要求为依据。(2)注重考查考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学科能力,考纲的具体描述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3)命题范围遵循考纲,材料来源不以教科书的具体叙述为依据。颠覆“以教科书为本”的传统观念。(4)从考题的题型来看,以材料分析式的主观题为主。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这需要考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在新课程的教学和复习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研读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仅仅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课题。总之,教学中注意考纲所规定的必须考查的能力,尤其是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培养。三.选修模块的复习策略举例(一)依据模块内容的特征确定重难点,提高复习效率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因而各选修模块都具有专门史的特征。同时,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对课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各有侧重。所以,弄清各模块的专门史特征和把握课标关键的行为动词及其对象,有利于复习课重难点的确定,为复习课目标的有效实现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复习效率。1.“改革”模块的内容特点与教学要求:了解(历史背景、条件、根源)、简述概述归纳(主要内容、措施)、探讨分析(历史作用影响)。重点是改革的原因、经过、结果,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2.“人物”模块的内容特点与教学要求:了解简述列举评述讲述概述(人物活动事迹观点主张)、评价、探讨评述(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功过)、体会认识(人物精神)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二)注意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纵横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具有时序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选修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纵横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模块的内容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1.“改革”模块首先以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为依据,将中外历史上的9次改革归纳为3个时期:古代历史上的中西改革、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从而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改革与社会进步是相伴而生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而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也为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次社会运动的到来做了历史性的铺垫。其次,以历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特征为依据,联系比较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改革。通过比较相关联的改革背景、进程和影响,加深对历史上各次改革呈现出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征的认识。案例(2008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新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有何不同?(4分)梭论: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2.“人物”模块人物模块专题遴选的依据是:典型性、代表性与时段性、地域性。课标将具有上述特征的22个历史人物,分别按人物属性规定在六个专题中。与“改革”模块不同的是,“人物”模块每个专题的本身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子专题。所以,复习人物模块,一方面要对不同专题的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并作出科学地评价。案例1(不同专题间):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克伦威尔和康熙,都生活在17世纪,一个把英国的封建君主送上断头台,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一个开创了“康乾盛世”,巩固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出“康乾盛世”并不符合世界已进入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潮流的认识。案例2(同一专题内):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诞生于古代世界的两个文化高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希腊古典文化时期,东西方思想家在面对社会的动荡和衰败之际,都想开出一个治理、改造社会的妙方,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他们在思索的问题、思考的角度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生成过程的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理性的认识。(三)处理好必修、选修模块间的知识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展必修课中某些叙述不完整或不深入的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必修与选修共同构成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不可分割。怎么处理好选修与必修模块间的知识联系?其一是以必修知识为背景,深化对选修内容的理解。案例:“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联系必修一“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战国时期已是社会进步的阻碍,从而理解商鞅采取郡县制和军功爵制否定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必然性。联系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理解以铁器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并采取保护小农经济的重农抑商政策,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促使商鞅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联系必修三“诸子百家----法家”,理解法家的政治主张,认识商鞅“法治”措施的思想根源。其二是以选修知识为背景,拓展相关必修知识的视野。案例:通过对人物选修模块“孙中山”内容的学习,知道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以此知识的了解为基础,便可以为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必修二中“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和必修三中的“三民主义”等相关知识,提供一个拓展视野的契机。如,孙中山走向武装推翻清政府领导辛亥革命的原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是如何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辟道路的;孙中山自身的不断进步与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关系,等等。(四)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什么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的历史教学?教育部02年的《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高中课标也规定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新课程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历史学科考查基本目标中,明确指出“注重考查其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考试题所呈现的考查形式和目标来看,也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导向。(选修模块的高考试题均为材料分析题)怎么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的历史教学?问题主要不在于采用哪种具体的方法,而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练习与试题的命制等环节落实这一教学思想的问题。实际上,由于学生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复习课的教学中更容易实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统一”的学科能力。四.选修模块某复习课的案例分析复习课古代中国政治家----康熙帝(选修四专题一)(一).教学设计的依据:课标、考纲、《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选修)的相关要求以及本课的类型是高三复习课。附:省编“教学要求”对该部分知识的要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简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和设台湾府,抗击沙俄和签订《尼布楚条约》,征讨葛尔丹,册封班禅等;评价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借助影视片或图片导入新课2.运用清朝疆域图归纳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活动。3.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认识“康乾盛世”4.归纳本专题三位政治家,突出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史实掌握: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和设台湾府,抗击沙俄和签订《尼布楚条约》,征讨噶尔丹,册封班禅等。知识联系:本专题的另两位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必修一秦汉以来的古代中国的“大一统”政治格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发展趋势);必修二清前期闭关自守政策。思维拓展: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认识“康乾盛世”;比较本专题三位政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历史认识: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中外比较,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分析近代前后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逐步培养世界意识。(三).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探究问题(四).过程设计:(见课件)选修四专
本文标题:高三选修模块复习的建议及复习课的设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