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考历史复习第1部分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时空坐标通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2)后期:1919~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4)两大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③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3.内容主线(1)帝国主义侵华:①手段:军事、政治、经济、文化。②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②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①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②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④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4)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②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辛亥革命。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④无产阶级:(略)。4.阶段分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②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中后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自然经济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阶段特征]1.历史时期:1840~1895年。2.阶段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3.政治文明: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4.物质文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5.精神文明: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6.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但普通大众的生活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地域差别较大。[解题探究](2012·广东高考,节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饮冰室合集》请回答:(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解题思路]审材料关键词“清末”、“日常所用来自他国”——说明工业产品对中国家庭手工业冲击较大,自然经济日渐瓦解。审设问方向中国手工业兴衰与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关联。答案(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进行联系。这里的“旧工业”显然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其衰落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法总结如何抓取“材料有效信息”(1)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2)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3)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藏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经济文化选修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近代报刊兴起;上海首映电影(1896);电话传入(1882);科举制度废除(1905)戊戌变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门户开放半封建社会约》;义和团运动;列强“以华治华”中华民国与北洋军阀统治20世纪初到1919年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五四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山装、剪辫;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孙中山[阶段特征]1.历史时期:1895~1919年。2.阶段特征:觉醒、探索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政治文明: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4.物质文明: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5.精神文明: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6.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解题探究](2013·安徽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请回答:(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解题思路]审材料“妇女解放”——“精神上”“身体上”“同等权利”,表明妇女平等观念有提高,但实际地位仍较低。明立意工业文明冲击下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转型。审设问“列举史实”——结合所学;妇女地位——依据材料。答案(3)史实: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地位: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列举即可;第二小问,注意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解读。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要点]阶段时间政治经济文化选修中华民国与北洋军阀统治1919~1924年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山装、剪辫;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孙中山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新三民主义十年对峙1927~193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长征、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抗日战争1937~1945年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四大会日军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战、中共七大、南京大屠杀、抗战胜利解放战争1945~1949年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特征]1.历史时期:1919~1949年。2.阶段特征: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胜利。3.政治文明: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4.物质文明: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5.精神文明: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6.社会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缓慢。[解题探究]北师大博导王富仁教授做客“名师讲坛”,认为中国近代以来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今年2009年,向前推近30年是1979年,正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开端——改革开放的时代。再向前到1949年,可称之为毛泽东时代。再向前推30年到了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的转折。到1889年,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时代,这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努力要实现富国强兵。再向前到1859年,是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和帝国主义全面接触的时期。请回答:(1)1859年是中国和西方帝国主义全面接触的时期,这在当时思想观念领域有何体现?(2)1889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什么?这一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千年之大变局”中思想文化之变的揭幕人,为什么?(3)为什么王富仁教授说1919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时期?[解题思路]审题要旨设问审时间明角度联所学(1)1859思想观念交流学技术(2)1889“实践”、思想变革学制度(3)1919社会转折变思想答案(1)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2)洋务运动。康梁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求发展资本主义。(3)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近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能够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税率,这实际上废止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故本题选A项。其他三项在税率问题上均无明确规定。2.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关于处置清政府官员的问题,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映,B项正确;A、C、D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3.学生们帮助商人们抵制日货,还举行通俗的演讲,让兄弟姐妹们看清楚国内外的真正形势;他们还自己出钱办起了免费学校教育儿童。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从学生“抵制日货”和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第1部分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