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高考政治主观题理论指导
1高考政治主观题“指点迷津”1.政治:学会过基础知识坎由于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导向,部分考生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高度重视。其实无论是试题的编制还是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甚至一部分试题直接从教材知识中命题。所以在复习中回归书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复习过程要全面落实《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也就是课本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谁丢掉基础,谁就会丢掉高考。从实践层面,下列方法可供借鉴:一、对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即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复习,关键要做到“精”,不能浮于表面。比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可以概括为“五四三二一”。这样能起到方便记忆、驾驭知识的作用。第一,“五”是指五个概念,即①公有制经济;②非公有制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④国有经济;⑤集体经济。第二,“四”是指四个地位,即①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③集体经济的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三”是指三个作用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第四,“二”是指两个体现,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和竞争力上。第五,“一”是指一个决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二、对知识线的整理要“清”把知识点连成线,关键要做到“清”。例如,当复习“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作用”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复习“为什么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如此“点”“点”相连,就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线,不容易遗忘。三、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对知识面的要求,关键要“宽”。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考生活的内容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经济生活八课内容可以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重新整合,把整个经济生活内容串联成一棵完整的知识树:经济理论是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枝,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是叶。2.准确使用政治术语政治术语主要包括:教材中基本观点、理论的表述语言;教材观点的生活化语言;时政化语言。要恰当运用政治术语,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具体要求是:一要准确表述教材语言。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根本”就不能写成“基本”,否则就是错误的表述。二要准确运用时政语言。如“全面2建设小康社会”就不能写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三要准确概括材料语言。四是反对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答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3.“怎么办类”(措施、方法、建议等)的解题方法“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仍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具体来说答案可从三个方面去找:(1)从材料中找方法:①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如材料呈现水土流失、赤潮等,其反向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②如果材料中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2)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比如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书本上就讲了五个方面的措施。(3)从当前政策中找方法(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4.回归课本,立足课本纵观历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当大,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前提,因此,高三第一轮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都是错误的!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课本为主,课本是法宝。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把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牢固而灵活把握当作复习中的绝对坚持,从而确保解答基础知识类试题能游刃有余。主观题答题之所以得分率低,看起来是考生思维的转换能力差,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现在的高考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而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考生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人为地断章取义,分割肢解,都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考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那么,如何复习、掌握基本理论?1.把握基本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楚产生思维混乱就是必然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从而做到准确把握。2.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3.掌握基本观点。“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4.灵活应用比较分析法和主体分析法。在第一轮复习中,还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以知识的整体把握。5.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6.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涉及未列入考试大纲的内容,因为高考试题“超纲”现象常有发生。5.解答政治主观题常用的思维方法近几年政治高考以材料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和素质的主观题,已日趋成熟。考生要想在考试中把政治主观题做好,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不行的。这就需3要考生在学习和复习中,不仅要扎扎实实掌握基本政治理论,而且还要按照学习与思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解答政治试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既是适应高考升学竞争的需要,更是与新的课程改革接轨的需要。学会思维应当成为考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考生应当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存储器。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考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好的成绩也不必然意味着思维能力的较强发展。在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之间,思维能力应当是教育与学习的永远的追求。一、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是针对试题的片面性观点,如内容不全、关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矛盾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题目中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承认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补充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认识。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此即彼。这种简单思维方式在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考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当然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考生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而不会把二者结合起来。二、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的思维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设问的形式诸如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识理论之类的题目就要运用归纳法解题。运用归纳法解题,要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则,要注意材料与观点在内容上的对应性。有的材料可体现出若干个观点,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观点需要自己去综合和概括。这就要因题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演泽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一般性、规律性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的思维方法。应该用演绎法题目的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用演绎法解题要遵循从共性到个性、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则,将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演绎法首先要审清题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观点是什么,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恰当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就是阅读材料、归纳材料、处理材料的有机统一过程。考生要通过阅读,对材料进行归类、筛选,抓住有用信息。四、逻辑分层法逻辑分层法就是运用逻辑知识对所要评述的观点划分层次,并逐层评析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解答观点评析型主观题,可以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至于遗漏答案要点。高考试题要求回答问题,不仅要正确全面,还要条理清楚,合乎逻辑。因此,运用逻辑分层法首先要在对所评述的观点进行仔细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层,然后要依据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组织、表述答案要点。运用逻辑分层法首先要在对所评述的观点进行仔细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层,然后要依据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组织、表述要点。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当然,解答高考政治主观题还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方法,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各位考生需要学习和养成多种思维方式,注意克服思维定势,不断拓展“思维半径”,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让思维律动起来,从而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6.政治主观题解题失误审视(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3.解题技巧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4.规范答题未达标: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7.主观题失分内因深度透视(一)对于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
本文标题:高考政治主观题理论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0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