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中地理必修3章节综合复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邮票上民居判断正确的是()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2.三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③—终年高温多雨D.②—湿热的气候解析:第1题,①为陕北民居窑洞、②为云南民居竹楼、③为内蒙古民居蒙古包。第2题,竹楼是滇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竹楼下部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避洪水。答案:1.C2.D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3.假如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阶段1时期,其自然特征不正确的是()A.沼泽广布B.地势平坦C.水热充足D.土质疏松4.关于该地区1阶段到3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③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农业生产产值下降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影响该地区3阶段到4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政策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开发的早期地势平坦、土质黏重。第4题,图示地区由1阶段到3阶段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森林越来越少,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该地区的总人口在增加,出现了城市化现象。第5题,该地区3阶段到4阶段农业结构由种植粮食向种植花卉和绿化树转变,这明显是农业产业的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答案:3.D4.A5.D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6~8题。6.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A.Ⅰ、ⅡB.Ⅰ、ⅢC.Ⅱ、ⅣD.Ⅲ、Ⅳ7.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8.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B.有利于该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C.改善其航运条件D.减小洪水危害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第7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5°左右,线路长度500千米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第8题,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答案:6.B7.D8.D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9~11题。9.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A.管道运输B.高压输电C.水陆联运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10.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叙述正确的是()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侵入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11.②③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解析:第9题,①③是西电东送的北、南通道,具有的共性是高压输电。第10题,沿途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不是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南水北调不会有大量海水侵入。第11题,②工程是西气东输,③工程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能够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答案:9.B10.A11.C(2011·威海模拟)读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完成12~13题。12.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B.资本过剩、污染严重C.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D.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13.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A.科技发达B.交通便利C.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D.第三产业发达解析:第12题,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第13题,珠三角周边地区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地租低、劳动力丰富等优势比较明显。答案:12.D13.C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原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新时期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回答14~15题。14.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要素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②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5.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的规模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④加快绿色广东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4题,关键是对“要素高成本时代”的理解,是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要素随经济发展发生了相关变化,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第15题,针对产业发展要素的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控制工业规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产学研分工合作创新体系的构建,政府不应为主体,广东企业是以私营、外资企业为主。答案:14.B15.C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甲、乙两幅区域图。材料二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10分)江汉平原宁夏平原温度带中温带干湿地区湿润地区自然带类型草原荒漠过渡带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3)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长江下游地区可调往乙图河流下游地区的资源是________,工程名称为________。(4分)答案:(1)江汉平原宁夏平原温度带亚热带干湿地区干旱地区自然带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环境问题酸雨(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3)水资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17.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发展战略。下图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下表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聘信息表(部分)。(20分)(1)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从该县招聘信息可以看出,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____________指向型为主;从招聘的职位来看,劳动者素质要求较________,劳动力数量要求较________。(6分)(4)该县建设工业园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为推动该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你对门槛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6分)解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苏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苏中、苏北地区单位佳鹏纸管洪港毛纺华美服饰康利欣电池工种操作工操作工操作工操作工名额15名300名100名20名条件40岁以下女,初中以上文化熟练工初中以上文化,已婚月薪约1000元约1000元1000元1000元的人口向苏南地区迁移。答案:(1)由苏北到苏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由苏南到苏中、由苏中到苏北、由苏南到苏北(3)廉价劳动力低多(4)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土地价格较低(5)要求迁入的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要求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且难以升级的企业迁入。[第一章]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1·重庆模拟)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1~4题。1.决定甲、乙、丙、丁四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水文B.气候和地貌C.土壤和植被D.地形和植被2.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3.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风沙、盐碱、旱涝B.乙—洪涝、风沙、低温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4.关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和乙区域之间没有整体性的特征B.乙区域与丙区域之间有相对一致性C.丙区域与丁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D.甲区域和丁区域独立存在,丁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甲区域解析:第1题,我国四大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以地貌和气候为指标的。第2题,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第3题,甲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风沙、盐碱、旱涝等;乙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旱涝灾害;丙区域是青藏高寒区,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丁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制约该区域农业的发展。第4题,图中甲区域和乙区域同属于东部季风区,同具有季风气候特点;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另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答案:1.B2.D3.B4.C读我国四大重点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5~7题。5.图中的四大重点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6.图中的四大重点工程中,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7.图中①工程的建设,克服的主要困难是()A.风沙、泥石流B.泥石流、冻土C.冻土、缺氧D.缺氧、风沙解析:第5题,西气东输工程沿线地区,自西北向东南由温带大陆性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其工程空间跨度大,沿线气候变化最大。第6题,本题考查大型工程建设和中国地理知识。青藏铁路工程只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第7题,青藏铁路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高原冻土、缺氧都影响了工程建设。答案:5.C6.A7.C2009年7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黄河以南干线正式进入新阶段。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8~9题。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小②需开挖新河道,工程量大③污染严重,水质差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A.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③④9.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B.能缓解北方地区地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必修3章节综合复习题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6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