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孙中义陶潜毅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51)向东刘英民(国土资源职业教育研究会湖北武汉430030)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如何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及方向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731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872所。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全国在校生1333.50万人,其中高职(专科)595.65万人在校生;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447.34万人,其中高职(专科)237.43万人;全国毕业生239.12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119.49万人;在专业设置上,今年按照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原1600多个专业简化为532个。(二)高职院校在良好的环境中迅速发展1、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急剧增长,符合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2004年的统计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0.4%,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已占全国普通本科、专科招收规模的53.1%;高职(专科)在校生规模也已占全国普通本科、专科学校在校生规模的44.7%。而2001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仅386所,招生为35万人,在校生为72万人,校均1800多人,到2004年高职院校已增至872所,增加486所,年均增长161所,招生数增加到237.43万人(含专科),总量增长578.4%,年均增长192.8%,校均在校生数增加到3209人,总量增长78.3%。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已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显示,2000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4571万人,占总人口的3.5%,与国际上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至少要达到人口总数的25%以上相比,人才缺口27812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高级技工仅占5%,中级技工占35%,初级技工占60%,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高达75%,其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仅占15%。显然,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比例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使在人口不增的情况下,2010年要达到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人才水平至少年新增2781.2万人才,而2004年全国技工学校、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各类高等教育(含成人)累计招生只有1021.94万人,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增长要求。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已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教育规模的高速增长,完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按照经济发展,教育优先的国际趋势,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教育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给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人才培养,符合我国技术人才缺口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世界工厂”意味渐现,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和“高薪难聘高素质技术工人”的不断呼吁,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启动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在2003年至2007年,我国职业院校将向相关专业领域输送毕业生100万人,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因此,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了地方经济紧缺人才培养,从2004年起,各省高职院校增加了数控技术、软件与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八类紧缺人才的招生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经济不很发达的安徽省,2004年此类专业招生数就达17000多人,占高职高专招生总人数的14.9%,2005年的招生数仍在16000多,占总人数的12.1%。工业化进程较高的发达省份的比率更明显。因此,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年增强,符合我国人才建设发展方向。3、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学校发展资金得到充实。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积累了宝贵的发展资金,使其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加大重点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国家财政在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2004年中央专项资金还完成了重点向数控技术专业领域倾斜,扶持了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江西等6省市、3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加快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满足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实验设施,特别是加强了职业院校共享平台的建设和重点专业的建设,如安徽省筹资建设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合肥工程实训基地等,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三是政策支持,为发展提供保障。自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和保障条件等进行了全面规定后,逐年加强了职业教育的政策管理,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使金融机构加大了职业教育发展贷款力度,省级政府进一步落实了生均经费标准和为职业院校提供贷款贴息的支持,推进高职院校步入依法健康发展的新轨道。二、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问题1、校均规模增大,地区差异很大全国总体上高职院校数和校均规模成几倍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校生人数的地区差异依然很大。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评价数据,2000年北京市的大学普及率(在校大学生占19-22岁人口比例)为54.4%,上海为39.5%,天津为25.3%,而青海、云南、贵州、西藏等西部省份的大学普及率还不到4%,全国的平均值为7.4%。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9%,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浙江、辽宁、江苏等地已经达到或超过30%,而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广西等省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的才刚刚达到15%,甚至低于15%。由于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因此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必然带来了高职教育在不同地区规模的巨大差异。2、师资队伍增长缓慢,教师紧缺2003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指出,1999至2001年期间,与普通高校学生规模近一倍的增长速度相比,教师总量只增长了31%,全国高校生师比达到18.2∶1,有的高校甚至超过35∶1。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本、高职(专科)生师比虽已下降到16.22:1,但是2001至2004年全国在校生总量增长了70.2%,而同期专任教师总量仅增长为38.5%,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此间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总量却增长了578.4%,是专任教师的15倍,显然高职教师紧缺问题更为突出。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正因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极为紧张,导致部分课程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合班上大课的现象普遍。同时,教师配置也存在严重的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基础课和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不得已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担任主讲教师。这种现状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难有保证。在对高职院校评估中,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达到优秀标准的并不多,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3、招生规模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工作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根据教育部有关司局的统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近两年的就业率,2004年为61%(截止当年9月1日),2005年为65.3%(截止当年12月31日),均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2005年就业率为87.7%—人事部调查数据,截止当年12月31日;2004年为73%—教育部公布数据,截止当年9月1日)。而且各地很不平衡,有些省区如新疆的高职就业率仅为60.8%(2004年),甚至还不如中职生,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就已超过94%,2004年一次就业率就接近95%。高职高专就业率提高缓慢,而招生年增长速度持续两位数以上增长,势必造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4、社会偏见依旧,生源素质较低自1999年政府重视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地位也逐年提升。但是社会及公众对高职的认识依然存在偏见。如企业改制、机构调整,造成大量一线工人下岗待业等现象依然普遍;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不顾岗位需要,只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的单位随处可见。这种情况既有高职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这使本就在高等教育处于劣势地位的,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倍受冲击。加之社会大众对高职的错误理解和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使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高职,成绩一般的学生选择来年再考本科。而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保证发展,不断降低录取分数线,继而出现了高职大扩招、分数大下降、素质大滑坡的怪现象,这对高职院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影响很大。5、政府教育投入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有限从总体上看,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4%,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分别为4.63%、4.49%、4.27%。而我国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纲要》明确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值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的这一目标未能实现,至2004年也只有3.71%,这一指标不仅低于2002年世界平均4.71%水平的1个百分点,而且与1995年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即便如此,教育经费的支出重点还放在了基础性教育,据2002年统计,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占三级教育经费比重分别为:24.24%、35.93%和33.63%。虽然近两年,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因基础薄弱,培养的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如2004年第一季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的缺口分别为:2.39万人、4.03万人和2.31万人。最近,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5年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仍显示,劳动力市场中各技术等级的技术工种求人倍率(1)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分别为2.34、2.25和2。针对经费投入不足,为降低办学成本,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也相对滞后,造成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6、产学、工学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产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尝试,但因地域性和专业性以及企业个性发展的局限,大都停留在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少数专业小范围内进行,尚未全面展开,企业参与方式、管理体制、参与机制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产学、工学结合的参与方式从紧密程度看,一般为“企业配合式”即以学校为主体,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4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