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难负重望的濒海战斗舰
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LittoralCombatShip,LCS)项目的意图,是以技术成熟的商业化高速浅吃水船型为基础,建造55艘整体设计相对简单,配备能够快速转换构型的集装箱化任务系统,使用灵活性强,升级潜力大,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较为低廉的低端轻型水面战舰,取代结构逐渐老化,性能日趋落后,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美军作战行动需要的FFG-7“佩里”级反潜护卫舰,MCM-1“复仇者”级反水雷舰,和MHC-51“鹗”级近海猎雷舰。濒海战斗舰将依赖其出色的机动性和低可观测性,在昂贵的大型舰只所不敢轻易进入的环境复杂,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严重的近岸浅海水域执行反潜,反水雷,反快艇,海上封锁,情报收集,对岸火力支援,特种渗透等种类繁多的作战任务,有效控制浅水区战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支持联合远征部队从海向陆的兵力投放和在沿岸地带的军事行动。事实证明美国海军的预期过于乐观,洛克希德马丁与芬坎蒂埃里公司合作推出的半滑行体船型“自由”级,以及通用动力与奥斯塔尔公司联合开发的穿浪三体船型“独立”级两型濒海战斗舰,虽然拥有3000吨级水面战舰中史无前例的高航速和机动性,低可观测性能却算不上出类拔萃,防空和反舰火力也十分贫血,采购价格更与欧洲国家的大型防空护卫舰相差无几,设想中的成本优势早已荡然无存。濒海战斗舰项目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前车之鉴对于计划发展类似舰型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01造价离谱,战力羸弱的“自由”级和“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概念的形成和演变濒海战斗舰项目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美国海军已将冷战高峰期建造的46艘蒸汽轮机动力FF-1052“诺克斯”级远洋反潜护卫舰全部淘汰,不是廉价赠送给了盟友海军,便是拆解回炉,炼成了剃须刀片。燃气轮机动力,型号较新的51艘FFG-7“佩里”级中,船体较短的批次1型(FlightI)诸舰,飞行甲板尺寸不足,仅能支持6吨级的SH-2“海妖”系列直升机,使用效能受到很大限制,也在苏联解体后的十余年间陆续退出现役,规模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超过100艘的美国海军护卫舰部队,最终只剩下了31艘批次3(FlightIII)长船体型“佩里”级。长船体型“佩里”级护卫舰的吨位不到“伯克”IIA型导弹驱逐舰的1/2,却与后者同样能够搭载2架10吨级的SH-60“海鹰”直升机,是效费比颇高的旋翼飞行器支持平台,但其水面战火力虚弱,防空体系漏洞百出,雷达反射信号极其强烈,无法在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日趋严重的第三世界近海区域活动,为远洋反潜战优化的被动拖曳声纳系统在嘈杂的浅水环境中几乎毫无用处,难以有效反制安静性不断提高的现代化柴电动力潜艇。Mk13单臂导弹发射系统随SM-1MR中程舰空导弹的退役而被拆除,更使得美国海军所保留的“佩里”级护卫舰变成了没牙的老虎,几乎完全丧失了对空和对海作战能力,根据最大限度控制建造成本的原则设计的“佩里”级是强悍的反潜护航舰,却缺乏进行多用途化改装的潜力,尽管结构寿命在世纪之交仍剩余大约1/2,仍亟待由新一代通用低端水面作战平台接替。除此之外,建造于冷战结束前后的MCM-1“复仇者”级反水雷舰和MHC-51“鹗”级近海猎雷舰性能不错,但行动缓慢,最大航速分别只有14节和10节,无法向远离母港的危机海域进行快速部署,且其由2挺12.7毫米机枪构成的自卫武器系统充其量能够用来拦截机动舢板,对反舰导弹,高速战斗艇(FastAttackCraft,FAC)等威胁则束手无策。对于自苏联解体后日益将视线转向联合远征作战,强调夺取近岸浅水区域战场空间控制权的美国海军来说,发展能够伴随战斗编队活动,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新型反水雷舰只势在必行。02拆除了Mk13导弹发射系统的“佩里”级护卫舰03MCM-1“复仇者”级反水雷舰04MHC-51“鹗”级近海猎雷舰低成本浅吃水舰只对近海作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昂贵的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等大型水面战舰适航性好,自卫能力强,武器携载量大,在远离敌对国家海岸活动时,依靠预警飞机和低频被动拖曳声纳提供的空中,水面,水下探测数据,可构筑起半径上百海里的防御“气泡”,有效地对来袭兵力兵器加以层层阻击,生存力极其顽强,而缺乏对空防御能力的高速战斗艇,则不过是战术飞机和舰载直升机砧板上的五花肉,若试图在深水区挑战大型水面战舰,下场只能是尚未进入反舰导弹发射阵位,便在空舰武器攻击之下全军覆没。高速战斗艇身形短小,体态轻盈,动力性能受海况影响极大,所谓凌驾于大型战舰之上的最大航速只有在风平浪静的理想情况下才能跑得出来,行进于波涛汹涌的远海水域时不仅速度优势无从发挥,甚至连航行安全都难以保证,有限的活动半径和自持力,也严重地制约着高速战斗艇在开阔海域自由行动的能力。濒临海岸的浅水区域则是另外一番情形。此处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制造了不计其数的雷达阴影区,使大型水面战舰赖以维持远战优势的空中预警系统的探测能力大打折扣;敌方的高速战斗舰艇藏匿于数量庞大的航运,渔业,休闲旅游等各类民用船舶之中,令远距离目标识别变得极端困难;由于水深不足,低频被动拖曳声纳远程截获目标所需的水声会聚区无法形成,复杂的海流和密集的民用船只活动造成的混乱嘈杂的声学环境,则进一步削弱了反潜声纳的工作效能,将敌潜艇阻截在鱼雷射程之外的可能性因而微乎其微。为远洋作战设计的“宙斯盾”系列战舰雷达反射信号极其强烈,即使是部分采用了雷达低可观测技术的DDG-51“伯克”级的隐形性能仍很不理想,在充斥着敌方传感器的近海水域极易被反舰武器系统锁定;满载排水量9000吨级左右的“宙斯盾”战舰航行时产生的物理场十分可观,触发难以扫除的水压水雷和重力感应水雷的风险很大;CG-47“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DDG-51“伯克”级驱逐舰含声纳导流罩在内吃水超过9米,回转半径亦相当可观,在布满暗礁浅滩的狭窄封闭水域中无法随心所欲地进行战术机动。涉险驶入近岸浅水海区的“伯克”级等高配置大型水面战舰犹如困在小河沟中的蛟龙,广大的神通难以施展,很容易遭到高速战斗艇,柴电动力潜艇,机动式岸舰导弹的近距离狙击,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控制21世纪濒海浅水区战场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任务因此理所当然地落在了设想中的吃水浅,成本低,隐形性能好的未来低端战舰的肩上。05“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战斗力强悍,但造价高昂,吃水较深,不适合在濒海水域活动舰载机飞行员出身,于2005年因癌症病故的阿瑟.K.塞布罗斯基(ArthurKarlCebrowski)海军中将,在1998-2001年间担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期间,受到“骏马”号等跨大西洋高速游艇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街道战士”(Streetfighter)轻型快速战斗舰概念。塞布罗斯基认为美国海军水面舰只采购预算过度向大型战舰倾斜,造成了兵力结构的严重失衡,对于损失造价高昂的大型战舰的恐惧,将导致美国海军在未来的濒海作战行动中畏首畏尾,丧失主动权,因此必须重新构建水面舰队,使单价约为“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1/10,武装到牙齿,能够有效对抗敌方近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力量的“街道战士”的装备数量,达到舰队总规模的1/4。“街道战士”类似于大型化的高速战斗艇,吃水不超过3米,排水量在500-600吨之间,略小于著名的“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但拥有4000海里级的跨洋航程,最大持续航速可达50-60节,执行任务时如同舰载战斗机般编队出动。塞布罗斯基相信“街道战士”强大突击火力构成的威胁,将迫使处于隐匿状态的敌反舰兵力对其发起攻击,从而暴露自身位置,成为美军“街道战士”编队和其它打击平台唾手可得的猎物。“街道战士”概念不可否认地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其低廉的成本将确保在第三世界近岸浅海水域执行高风险,高战损率任务所需要的生产批量,出色的动力性能足以挫败所有现役反舰鱼雷的攻击,高航速和高机动性与雷达低可观测性和电子对抗措施相结合,则使依靠机动规避摆脱主流反舰导弹的末段锁定成为可能。问题在于,以现有技术手段,建造能够跨洋航行,并配备具有实战意义的传感器,指挥控制系统,和重型武器装备的600吨级高速战舰,是无法实现的任务。400吨级的铝合金艇体“骏马”号相当于海上的跑车,结构强度,抗战损能力,有效载荷等与军用作战平台的要求均相距甚远,以100-200吨的额外排水量将其改装为轻型濒海战斗舰的设想,未免过于乐观了。缺乏工程可行性的“街道战士”概念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其高航速近海战舰的理念,却极大地影响了数年之后启动的濒海战斗舰项目的设计思路。06意大利芬坎蒂埃里公司建造的半滑行体“骏马”号高速游艇,长68米,排水量400吨,配备3台LM1600型燃气轮机和3具喷水推进器,轴功率45兆瓦,于1992年创造了途中不加油,以53.1节平均航速横穿北大西洋的世界纪录上世纪90年代晚期的美国海军虽已认识到研制新型低端战舰的必要,却未启动任何相关项目,作为“佩里”级护卫舰换代方案提出,为水面战而非反潜战优化的濒海水面战舰(LittoralSurfaceCombatant)尽管在作战模拟中表现良好,仍长期徘徊于未获明确界定的概念阶段。在重点关注中东和东北亚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这一国防战略的指导下,围绕对岸炮火支援任务设计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吸收了大部分的水面战舰研发投资,优长在于反制高速战斗艇,柴电动力潜艇等非对称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的“街道战士”类型的廉价“可抛弃”型战舰则颇为美国海军所不齿。9/11恐怖袭击改变了这一切。9/11事件之前,美国防御战略所依据的核心假设,是敌对国家在集结起相当可观的军事力量之前,不会铤而走险,向美国的安全利益发起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不过是波斯湾和朝鲜半岛同时爆发地区性武装冲突而已。然而2001年9月11日,19名阿拉伯恐怖分子凭着几把小刀,便实现了二战时德日法西斯梦寐以求,却始终未能得逞的目标,将战火烧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神经中枢和经济心脏,击碎了美国本土绝对安全的幻像,证明向美国发动攻击并不需要雄厚的财政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袭击的始作俑者也未必是易遭美军反击的主权国家。9/11事件之后,美国海军与时俱进,制订了一套全新的行动概念,准备同时应付数起安全危机。在“2003年糟糕的一天”想定情景中,4起相互独立的地区危机在极短的时间之内相继爆发,此时美军的战斗序列是围绕着在短时间内连续赢得两场局部战争的安全战略构建的,打击力强大但兵力不足,面对遍地起火的局面束手无策。为有效地在世界各地扑灭有损于美国利益的“灌木丛火灾”式武装冲突,美国海军开始想方设法地增加独立打击编队的数量,在以大甲板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之外,又围绕着LHA-1“塔拉瓦”级和LHD-1“黄蜂”级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组建了12个远征打击群,以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混合编组,成立了9个水面行动群,并将4艘根据核军备裁减条约,撤除了战略导弹导弹的SSBN-726“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改装成了可携带154枚“战斧”和66名特种兵的水下武库舰。作战编队数量的扩充很快暴露了美国海军水面舰只数量不足的弱点,而现役的“佩里”级等低端战舰如前所述又难堪大用,能够满足美海军快速扩张兵力规模需要的型号,只有轮廓仍十分模糊的濒海水面战舰。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是军队转型的积极倡导者,毫不犹豫地批准了高举低成本和多用途两杆大旗的濒海战斗舰项目。美国海军最初计划购买至少60艘濒海战斗舰,其单价被限定在“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1/4以内,事实将证明这一成本控制目标不过是军界高层的玫瑰色幻想。2001年时美国海军的低端水面舰队由36艘FFG-7“佩里”级导弹护卫舰,14艘MCM-1“复仇者”级反水雷舰,12艘MHC-51“鹗”级近海猎雷舰,以及为数不少的巡逻舰艇组成。尽管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开闸放水,大幅度增加了国防投入,但其中相当部分流入了全球反恐战争的无底洞,各大军种的装备现代化计划仍面临不小的资金缺口。对于维持美国海军全球打击和力量投放能力不可或缺的航空母舰,大型两栖战舰只,“伯克”级导弹驱逐舰,SSN-774“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等重型高性能平台耗资不菲,造舰预算颇显捉襟见肘,以濒海战斗舰1对1地全面替换现役低端舰艇显然
本文标题:难负重望的濒海战斗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6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