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风险预控管理标准(地测部分)
12.4地质测量管理2.4.1规章制度1建立以下制度:(1)各级岗位责任制;(2)预报、跟踪管理、检查等技术管理制度;(3)预测预报制度;(4)生产安全联席制度;(5)工作质量事故分析及考核制度;(6)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7)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8)矿井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9)各项技术规程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补充规定;(10)设备和工具的使用、保管、发放制度。2具有上级部门批准的年度工作计划,并分解落实。3资料及文件分门别类保管、有索引、目录;装订成册,集中管理;帐、卡相符,数据一致2.4.2机构、人员与装备1矿井机构符合下列要求:(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冲击地压的瓦斯矿井设专职的地测人员;(2)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无冲击地压的瓦斯矿井设地测部门;(3)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无冲击地压的高瓦斯矿井设地测部门和地测副总工程师;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矿井或年产120万t以上矿井设立地测部门、地测副总工程师,有分管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受过正规院校测量、地质、钻探、物探专业的教育,并每3年至少接受1次技术培训。3矿井所需图纸采用计算机制图,地测信息系统与上级管理机构联网并正常使用。4矿井地质工作至少采用一种有效的物探手段。2.4.3地质基础工作1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具有地质勘探报告、建井地质报告、生产地质报告,按期修编,并按要求通过审批验收。2采掘工程在设计施工前,按委托时间提交由总工程师签字批准的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和符合相应规定的委托书。3采区地质说明书、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做到文字、原始资料、图纸等数据相符内容达到要求。4对已结束的工作面和采区应按规定进行采后总结2.4.4地质基础资料1有正规的专用原始记录本,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2有井田大中型地质构造台账和达到《矿井地质规程》要求的地质基础资料、井巷地质素描图。3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的矿井生产所需的地质图纸,内容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技术管理规定》要求。4图纸电子版齐全,按规定要求及时更新。2.4.5地质预测预报1地质预测预报做到有年度、季度、月度预报,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做临时性预报,并有文字和图纸2预报的内容应包括地点、范围、对生产影响、应采取的措施3预报结果应保证煤矿正常安全生产,无因预报错误造成工程事故4地质预测预报应以年为单位,装订成册,妥善保存2.4.6测量基础工作21建立健全测量控制系统,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要求。2及时延长井下基本控制导线和采区控制导线。3贯通、开掘、放线变更、停掘停采线、过相邻巷道(空间距离小于巷高或巷宽的4倍)等测量工作,执行通知单制度;通知单按规定提前(岩巷20~30m,煤巷30~40m,综合机械化掘进大于50m)发送到分管领导、施工单位及生产技术、安全、调度、通风等单位。4贯通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两井贯通和一井内3000m以上贯通测量工程有设计,并按规定审批和总结。5中腰线标定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要求。6外业记录本齐全正规(导线测量、水准测量、联系测量、井巷施工标定、陀螺定向测量等)。7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记录本内容齐全,书写工整无涂改。2.4.7测量基本矿图1有《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的基本矿图。2基本矿图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要求。3图上符号、线条、注记等,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例》要求。4图面清洁、层次分明,线条均匀,色泽准确适度,文字清晰美观,并按图例要求的字体注记。5采掘工程平面图每月填绘1次,井上下对照图每季度填绘1次,图面表达和注记无矛盾。6数字化底图至少每季度刻录存盘备份1次。2.4.8沉陷治理1各类保护煤柱设计合理,未出现差错,地测部门提供符合本矿区情况的有关参数;各种“三下”工程,如建(构)筑物保护、维修,复垦,迁村征地,塌陷区治理等有明显效果2地表沉陷裂隙治理应按复垦规划,编制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有治理规划、措施并对效果进行验收3及时填绘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图4沉陷区必须有观测站,有地表塌陷裂缝治理台账、村庄搬迁台账及矿井范围内受采动影响土地塌陷情况表2.4.9储量管理1有符合《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规定的各种图纸,内容符合储量、损失量计算图要求。2有符合《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规定的储量计算台账和损失量计算台账,种类齐全、填写及时、准确,全部有电子版。3储量动态清楚,损失量、日期、构成原因等正确无误。4储量变动批文、报告完整,按时间顺序编号、合订。5定期分析回收率,对不合理丢煤从技术上提出意见和要求,并能如实反映储量损失情况。6矿井、采区、工作面结束有损失率分析报告;每半年进行1次全矿回收率总结。7丢煤通知单完整无缺,按时间顺序编号、合订。2.5防治水管理2.5.1基础管理31建立以下制度:(1)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2)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3)水害预测预报制度;(4)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5)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6)矿井防治水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7)各项技术规程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补充规定;(8)防治水工作实施细则(大水矿井);(9)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的煤矿还要建立探放水制度、重大水患停产撤人制度等。2具有上级部门批准的年度工作计划,并分解落实。3资料及文件分门别类保管、有索引、目录;装订成册,集中管理;帐、卡相符,数据一致。4水文地质类型简单矿井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1名,中等及以上矿井不得少于2名;专业技术人员要受过正规院校地质、水文地质、物探专业的教育,并每3年至少接受1次技术培训5根据矿井实际配齐防治水设备,建立专业作业队伍,并符合规定要求。6有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记录规范,保存完好。7编制井田地质报告、建井设计和建井地质报告,并有相应的防治水内容。8有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有关图件,并保证图件内容真实可靠、实现数字化,每半年对图纸内容进行修正完善;建立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气象资料等《煤矿防治水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15种基础台帐,内容全面,符号、注记符合《煤矿地质测量图例》规定要求,实现计算机数据库管理,长期保存,并每半年修正1次。2.5.2水文地质基础工作1做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作。每3年进行1次重新确定;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在1年内重新确定本矿的水文地质类型。2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本单位的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每年组织有关人员编制防治水工程计划,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并组织实施。3加强对古井老窑和周边矿井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威胁性,记录在案,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收集系统完整的采掘工程平面图及有关资料,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废弃关闭矿井编写闭坑报告。4查清井田范围及其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并有相关资料。5做好矿井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凡有《煤矿防治水规定》第29条列举的情况之一的,开展水文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工作。6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站),每旬至少组织观测1次,掌握地下水活动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矿井建立水文动态观测系统)。7每半年对井田内井下和地面的所有水文钻孔进行1次全面排查,并做详细记录。2.5.3防治水措施1矿井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并按规定程序审批;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严禁在各类防隔水煤(岩)柱中进行采掘活动。2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高程高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43矿井主、副水仓有效容量均应能容纳8h的正常涌水量(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m3/h的有效容量不得低于2(Q+3000));采区水仓的有效容量应能容纳4h的采区正常涌水量。基建矿井井筒或开拓新水平的暗斜井、暗立井到底后,或独立施工的区域,尽快施工临时水仓和临时排水硐室,安装临时供电和排水泵。根据该区域涌水量确定排水能力和临时水仓容积,当预计涌水量小于50m3/h时,临时水仓容积应大于4h正常涌水量;当预计涌水量大于50m3/h时,临时水仓容积应大于8h正常涌水量。临时排水硐室必须采用混凝土砌筑或锚喷支护,不得有淋水,底板标高比大巷轨面高300mm,断面满足设备布置需要。排水能力的配备满足使用、备用和检修的要求,工作和备用的排水能力不小于正常涌水量的2倍。4矿井、采区排水设备、设施的排水能力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5每年雨季前,全矿井进行1次联合排水试验并编制联合试运转报告,检修设备,主副水仓每年至少清挖两次,在雨季前清挖干净,经常保持原设计容积的3/4,确保雨季正常排水。6主要泵房至少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用斜巷通到井筒,并高出泵房底板7m以上;另一个出口通到大巷,在此出口通道内,设置易于关闭、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泵房和水仓的连接通道内,设有可靠的控制闸门。7带压开采水平或采区构筑防水闸门,每年开展2次防水闸门关闭试验,不能安设防水闸门的,有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8井下需要构筑水闸墙的,要按照有资质部门的设计进行施工,并按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报废的暗井和倾斜巷道下口的密闭水闸墙留泄水孔,每月定期进行观测,雨季加密观测。9基本建设矿井井巷施工各阶段的临时排水系统,在矿井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矿井优先建立永久排水系统,在永久排水系统形成前,不得施工三期工程。矿井采区、工作面排水系统完善可靠,下山开采采区建立正规的排水系统。10矿井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不清,开采前采用物探、钻探等手段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如发现掘进巷道或回采工作面内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构造充水的,采取注浆加固或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等有效安全措施;井筒穿过强含水层,实施超前预注浆封堵措施。2.5.4水害分析、预测预报1矿井按规定建立水害预警系统2每年初,根据采掘接续计划,结合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全面分析水害隐患,提出水害分析预测表及水害预测图。3做好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工作,并有月报和年报备查。4水害预报,图表相符,内容齐全,定性、定量描述准确,措施有针对性,签字齐全。5若当月生产计划变更,存在水害隐患,要提前1周,并离水害点100m之前,发水害通知单。6每月至少进行1次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定防治措施,做到项目、资金、措施、时间、人员、责任六落实。7井下未发生淹工作面(含)以上的透水事故。2.5.5井下探放水1凡采掘工作面遇到《煤矿防治水规定》第92条列举情况之一,进行探放水;探水钻孔超前距离和止水套管长度,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98条要求。2采掘工作面探水前,确定探水线并绘制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并编制探放水设计,设计中由单孔设计,设计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第93、94条,并按程序审批。3探放水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4防治水工程均满足设计要求,有验收报告5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掘进范围不得超出钻探安全范围。物探成果经钻探方法验证后,方可进行采掘工程施工。6井下探放水使用专用的探放水钻机,严禁使用煤电钻探放水。探放水钻机及相关排水设备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2.5.6底板灰岩水防治1受底板灰岩水害威胁的采区设计前,采用三维地震或其它手段查明采区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岩溶陷落柱、落差较大的断裂构造、煤层和灰岩的赋存等情况。2在灰岩含水层上部的煤层(岩层)布置巷道工程,巷道底板与灰岩含水层之间隔水层能够承受的水头值,大于实际水头值,并且掘进施工时必须采用物探手段超前探清巷道前方的富水异常区,用钻探对富水异常区进行验证,对危险段进行探放水或底板注浆加固,排除水患威胁后方可掘进。3受底板灰岩水害威胁的采煤工作面,回采前做好以下防治水工作:一要采用物探技术查明工作面底板含(隔)水层厚度变化、灰岩富水性及可能存在的导水断层、岩溶陷落柱等富水异常区。二要对富水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钻探工程要按
本文标题:风险预控管理标准(地测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4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