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讨论
引言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拓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要从大众化的视角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概念(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当代马克威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表现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七部分论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还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要求。由此可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大众化大众化的概念具有两重性,作为动态过程的大众化和作为一种结果和状态的大众化。这两个属性并不矛盾,大众化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如何实现大众化,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何种途径使某种价值或者知识被群众接受的过程;其次大众化又是一种状态,也就是动态大众化过程最终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最终使其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基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实考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大众化存在一定的必要性。第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践也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不是英雄或者精英人物。所以,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精英层次和学术理论层次,必须要被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性的彰显,也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实践特色。第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文化领域也呈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如果不加规范,而一味放纵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全社会范围的价值认同危机,并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十七大报告审时度势地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这就需要积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保持社会的稳定。第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也证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新胜利和新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不断为群众理解掌握和大众化的过程。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状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程,我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丰硕的成功,但也有一定的不足。第一,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运用增强了理论教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是出现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介质在当代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些现代传媒技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丰富了大众化的手段,增强了大众化的效果。但是,现代传媒技术在推进理论教育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理论宣教过程中的消费性、娱乐性特征。二是理论宣教过程中的庸俗化倾向。第二,通俗读物的出现增强了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其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中宣部理论局每年都编写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读物,各级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也都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和人民群众的不同要求,编写出版各种通俗读物,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这些通俗读物开始尝试选用最新素材,采用群众身边事例,运用通俗语言进行透彻说理。但是,总体上说,当前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读物的通俗读物少和通俗化水平还不高。第三,传播载体的建设增强了理论教育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但其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各级组织十分注重社区、学校等教育平台作用的发挥,在理论大众化的载体建设上不断拓展。在教育方法上,也开始重视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但是,宣教对象缺乏科学的甄别,宣教平台建设缺乏整体性,教育方法仍然单调。第四,宣教工作的开展力度向强、频度向密,但其长效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相应的,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也呈现出力度不断加大、频率更加密集的状况。然而总体来讲,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论的学习活动,包括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都具有一定的运动式色彩。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维度的思考(一)文化层面的思考我国现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权威性是其主要特征,主旋律是其表现形式。它以突出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形象、弘扬革命传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本特征,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起着引领和规范作用,同时对保障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逐步由一元趋向多元,政治也从传统的高度集权迈进现代的民主法治。与此相适应,我国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格局,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科学文化和封建文化等。这些文化互相交融,剧烈碰撞,斗争并存,共同建构了我国今天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推动着中国民众文化意识的交融与分野。但文化的多元化,虽有利于满足大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却同时严重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在个体层面受到削弱甚至缺失,导致主流文化心理和伦理价值在个体生活中“破碎”。这些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等一系列的个体文化心理冲突反射到社会整体层面,就体现为意义感丧失和整体性浮躁,造成了人们精神家园的沦陷,从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社会各阶层成员地位变化的角度我们正处在一个利益分化的时代。利益的不断分化,促使社会阶层分化和重新组合,这一过程必然导致社会各阶层成员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发生相应变化。社会各阶层成员地位的变化,必然会对他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等十大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些社会阶层的地位不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度也不同。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是由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分化形成的,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掌握着大量的财富、技术。随着这个阶层的力量和影响力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和资本精英,逐渐上升为社会的新贵族和强势群体,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将不断催生出新的意识形态,从而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出挑战。工人阶级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是党的阶级基础。但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呈下降趋势。从而影响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业劳动者阶层,在阶层结构中人数众多。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重要支撑的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几乎不拥有任何组织资源,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往往也低于其他社会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指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给广大农业劳动者阶层带来许多直接利益,但从总体情况而言,他们所获利益的总量与其人数是不相称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他们对理论本身的解放和造福于劳苦大众的功能和目的产生怀疑。这当然并不是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带来和决定的,但人们往往会归咎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指导,由此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索(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克服宣传教育过程中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往往备受关注,其精神价值一定程度上却被人们所忽视,一些根本的、原则的东西被自觉、不自觉地疏忽、淡化,这就致使一些宣传机构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内容方面满足于比较浅显和相对感性的水平,甚至产生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不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这就切实需要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的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性的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愿望和追求的一致性,又涵盖了不同群体和阶层的适用性,其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成为各民族、各阶层联结的精神纽带。因此,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把握住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向性,抵制宣教过程中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二)构建通俗化的话语体系。在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要进行广泛而有效的理论传播,就要尊重信息接受者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实施通俗化转型,否则,理论就无法为受众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思想。鉴于受众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理论传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对受众进行科学的甄别,区别不同层次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对宣教对象进行科学甄别,为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人民群众是个笼统的概念,涵盖了农民、工人和新社会阶层等不同的群体,各群体文化程度不一,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表达习惯等方面都各有其特殊性。2.对既有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改造,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通俗化话语体系在甄别对象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讨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