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学设计23-41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3页第三单元单元备课课题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教学总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3、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5、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6、初步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课时安排信息窗12课时信息窗22课时信息窗32课时信息窗42课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课时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4页课题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课型新授教学内容信息窗1备课范镇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整理张立强教学目标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复备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3.师: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5页教学过程复备因数?(三)总结概括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学生自己做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5.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2)自主练习3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独立完成,集体交流。3.看书质疑。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24的因数:1,2,3,4,6,8,12,2418的因数:1,2,3,4,6,9,1818和24的公因数有1,2,3,6。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6。18和24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课题最大公因数课型练习教学内容信息窗1备课范镇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2课时整理张立强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的意义2、继续学习最大公因数,并能正确地进行表教学重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求最大公因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复备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1.p32自主练习4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18和5424和72(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2.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教学过程复备三、拓展练习1.p32自主练习7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2.p32自主练习8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把所有的公因数乘起。四、课堂总结五、课后作业:p32自主练习5、6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课题展板--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型新授教学内容信息窗2备课范镇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整理张立强教学目标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激趣导入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出示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一)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1.应该怎样计算?(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小结:图示法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小结:分数组成法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小结:转化法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教学过程复备方法四:1/8+3/8=1+3/8=4/8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4.规范计算过程。1/8+3/8=1+3/8=4/8=1/2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5.总结法则。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中强调对照法则。(2)结合实例巩固认识三、练习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0页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型练习教学内容信息窗2备课范镇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2课时整理张立强教学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同分母加减法的意义;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重点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教学难点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备一、复习导课1、2/9+7/97/24+23/24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827和98和942和54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一)尝试“变”分数。16/241.活动要求:(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二)归纳概念1.引导观察2.归纳意义3.规范格式巩固练习(1)观察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4.归纳提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1页教学过程复备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2)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2.归纳方法提升认识四、巩固练习拓展1、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3/58/107/281/43/49/15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5/8-3/8=2/83.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小明吃了2块小力吃了3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你还能提什么问题?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单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2页课题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课型新授教学内容信息窗3备课范镇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整理张立强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的算理教学难点形如1-72-73的连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复备一、谈话导入课题二、出示信息窗中第一个统计图1、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选择连加计算的问题作为问题解决对象。三个人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数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完成
本文标题: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数学3单元教学设计23-4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7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