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界定(一)责任“责任”,从词义上讲有两个含义。(1)“责任”(duty;responsibility)∶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2)“责任”[blame]∶应承担的过失。简单地说,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二)责任感(责任意识)所谓的责任感(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感(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三)“责任成就人生”教育“责任成就人生”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从大的方面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从小的方面讲,要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要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尽责是对集体的尽责,集体的尽责是对社会的尽责,责任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机遇,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手段,是一种发展自我份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四)“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命题中的“研究”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在“责任成就人生”教育方面的方法与途径的探索、寻找;“实践”则是将这些途径、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的有效手段。二、课题研究的概况(一)问题的提出“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责任意识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2在这个世界上,大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能够创造奇迹皆由其责任意识使然,甚至这些人即使在自己并非最喜欢和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做了调查,结果证明其中61名竟然是在自己并非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之外,他们究竟靠的是什么呢?这些杰出人物的答案几乎不约而同:“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正是在这种高度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意识,会从各方面出问题:作为公民注定不会正确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利并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作为工作者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业绩,作为经营者注定设法损人利己,作为家庭成员注定使这个家庭不幸福,作为朋友注定是个损友,作为同事注定不好共事,作为公共场所的一员或路人也注定会常常惹人厌、讨人嫌。没有责任意识,甚至能使人发生异化,人的个性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为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不容,最后走向沉沦、颓废或者成为社会的异己力量,反社会、反人类直至毁灭。如果缺乏责任意识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时,则这个社会无法凝聚力量促进社会的长期繁荣和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严重时甚至会使公平、公正、正义的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崩溃,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灾难。责任意识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因此,责任意识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与人生的成功密不可分。为此,结合重庆市重点课题“特色学校建设”,我校提出了“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理论,力争打造特色学校。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将青中多年来的积淀,演绎成一种精神特质,形成以教育救国的责任意识为核心的价值观,以热爱学生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以培养有责任感、使命感、自立自强的一代新人为工作目标的青中文化,提高学校的文化品味,将责任意识完全印在师生的心中,并发扬光大。(二)课题研究的价值责任本质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可以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许多方面。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个人权利为中心,淡化责任,逃避责任的教师和学生并不鲜见,独生子女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教师的道德责任缺失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效果的根本性因素和关键性因素。因而我们也同时认为,“责任成就人生”教育比师德师风教育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根本性和长效性意义。我们致力于《“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其价值在于:1.立足校情校史,凝练责任元素,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意识,成就教师成长;2.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系列学生实践活动,强化其责任意识,促成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成就学生和谐成长;3.打造学校的优质教育品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4.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把责任意识的内涵内化为教师的主观信念,外化为教师的客观行动,建设富有责任感的教师队伍。2.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把责任意识内化为主观信念,培育明理、知责、敢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洞悉责任意识的内涵,探索培养责任意识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助于培养师生责任意识的长效机制。(三)研究对象实验班级:初2008级1——4班共237人;初2009级1——5班共289人;初2010级1——4班共236人;高2008级1——8班共483人;高2009级1——8班共495人;高2010级1——8班共4683人。(四)研究步骤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课题组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的打造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专家对我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创建等工作进行指导,提炼特色。本研究的周期为2008年3月——2010年7月1.准备阶段(2008.2――2008.8)。主要任务包括:学习理论;课题论证;组建队伍;撰写研究方案。2.研究阶段(2008.9――2010.4)主要任务包括:(1)课题组开展课题培训、指导;(2)培训研究人员,学习研究有关文件、理论和研究方案;(3)课题组开题;(4)开展“前测”,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5)全面开展研究。3.结题阶段(2010.5――2010.7)主要任务是做好研究的总结归纳工作。三、研究理据(一)问题依据1.时代发展需求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在学校而言,《纲要》的实施离不开具体素质的培养,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责任意识极为重要。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学生现状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日趋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漠视甚至遗弃社会责任之风悄然滋长,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主要表现在:(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作为新世纪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4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中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中学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因此我们感到,增强责任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3.学校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但实际上,德育首位在许多学校只是一句空话。现实中,不争的事实是,宏观层面社会上教育评判标准,政策层面重学历的人才甄别体制,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诉求之间构成的尖锐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学校不得不把升学率放在首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人们对学校教育优劣的评判更多的是看升学率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教育自然落不到实处,责任意识的淡化在所难免。综上所述,思想教育,特别是责任感的培养仍然是学校教育的首位,这是教师努力工作、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如果教师与学生都有责任感,那么,学校教育就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只要有了责任感,就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就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就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政策依据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
本文标题:重庆市青木关中学《“责任成就人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9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