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成果导向教育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
成果导向教育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快速变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涌现,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模式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我教你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的师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全方位的变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角色意识、素质结构等都将发生变化。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既是大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教学文化。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由美国Spady等人于1981年提出,此后很快受到广泛的重视并迅速得到应用。成果导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学习成果向下反向设计,即从培养目标反向设计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评价方式、改进措施等。成果导向教育强调面向学生未来发展,注重能力培养,以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为主线组织、实施、评价教学活动。反向设计是针对传统的正向设计而言的。正向设计是按照学科专业的划分构建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遵循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的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是适应,很难做到满足”。反向设计更加强调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育目标与学习成果的一致性。一、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一)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把理论和知识讲清楚,学生的任务则是听、记忆和背诵,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平等合作、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体验。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重“教书”,轻“育人”。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方面缺乏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的研究,不注重因材施教,不注重教学反思。(二)教师是课堂的表演者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定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自我的多而关注学生的少,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思考的少,学生听的多而练的少。教学流程就是教师跟着课本走,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被动学习,导致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不是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提出问题、寻求解决办法,逐步提高思维能力,而是在课堂上把绝对的“真理”教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后无需再研究与思考。(三)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去教,按照“程序”执行课程要求。教师扮演的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教材内容的传播者。学生关心的是期末考试成绩,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进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书。教师在撰写教案时缺乏对学生课上学习、课下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常常出现“一块黑板一支笔,老师从头讲到底”的课堂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出现厌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还会使教师教学行为懈怠,教学研究能力减弱,教学水平下降。(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判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知识、技能等,评价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更多地是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进展、学习表现等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下结论、分等次,不是为了今后教学的改进和提高。这种评价方式中,教师成为学生的评判者,强化了分数的作用,不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二、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布置。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内涵是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对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符合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果导向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成果导向教学,不仅契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实际。成果导向教育遵循的四个原则:一是聚焦清楚,课程教学与设计要清楚地聚焦在预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扩大机会,课程教学与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现学习成果的机会;三是反向设计,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及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要求。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以有效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为核心。因此,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十分重要。对于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教师不但要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要求等,还要明晰每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达成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毕业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实施适合的考核方式以及评价方法,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达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每门课程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理解并有效配合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发生改变,教师不去塑造学生,而是让学生有主导能力在过程学习中学习”。“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知识,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对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行为,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成果导向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果导向教育首先要明确以下问题:一是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是什么;二是怎样的学习过程方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三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四是如何有效评价学习过程。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发生变化。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来看,一是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认识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间的有机联系,科学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二是选择能够支持预期学习成果达成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创设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有甄别地采用教学策略、评价方式,教师一定要明确所采用的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与预期学习成果之间的关联度、有效度,确保学习过程达成预期学习成果,有效开展“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活动。成果导向教育以人人都能成功、注重个性化评价、体现能力本位为核心。教师教学出发点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而是教会学生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调能力培养。师生关系不是处于上位的教师对处于下位的学生进行教化、灌输的“上施下效”活动,教师的教学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有学生意识,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学习基础),能做什么(生长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体验、感悟和实践。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所描述的:“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哪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师生要相互了解、影响和鼓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服务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服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健全人格。教师的作用在于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这样写到:“只有在这样的课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不是要放弃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是要改变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要有一个亲自参与、主动领会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与锻炼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四、成果导向教育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在任何教育范式下,教师都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实施的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改变“灌输—接受”的师生关系,确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学生是教育主体,而非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应当转变为主动地、自觉的、协作的学习者。“教育中的对话是师生的真正交流,对话是真实的、平等的、完全信任的交流,充满对现实的思考”,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二是要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教师应从讲授者单一角色向多元化的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管理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大学之间的差异,更多的不是师资水平的区别,而是学生总体求知欲望的差别。教师要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教学行为的转变。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成长,教育需要教会学生的是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就是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堂,从单向灌输课堂到平等对话课堂的转变。四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觉者为师,教师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不但影响着教师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开展教学,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改革的现实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正确认识和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行为,开展教学研究,参与课程建设,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标题:成果导向教育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1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