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历史必修3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分为四个时期过度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1949——1956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1、原因:(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2)政治上:各国之间: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各国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3)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2、意义:(1)百家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空前活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二、主要学派1,道家老子:“道”是世界根本;追求无为和逍遥;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道家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2,法家(战国,秦朝是最受重视的学派)李悝: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法家的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3,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学派)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墨家“兼爱”:爱无差等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儒家“仁爱”:爱有差等三: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情况);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4、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二)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思想内容: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荀子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天命”是指自然规律(三)秦:低潮(焚书坑儒)1、原因,目的: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要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2、范围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四)西汉(汉武帝时):社会正统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要加强思想控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加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2)评价: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消极: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教育体系建立——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中央:太学(汉武帝创建)意义: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太学清议)。(2)地方:郡国学校3、科举制——儒学经典成为考试内容兴起:隋唐考试内容:儒学经典2影响:积极: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消极: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注意:汉朝的儒学是在原来儒学之上融入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五)宋明:理学阶段(儒学的新发展)(1)创立:北宋五子程颢、程颐(“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2)成熟:南宋朱熹(集大成者)①主要贡献:A、理学体系: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修养论:学习需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且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天理”的实质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B、儒学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历史地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注意:宋朝的理学是在原来儒学之上融入佛教和道教的思想。(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明朝)心学出现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①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②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明代王守仁(阳明),心学集大成者,认为人是天地之心,“灵明”是人的心,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和“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3、理学的评价:(1)积极: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2)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六)明清之际:质疑、批判中发展(反传统的思想家)一:出现批判儒学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源)2,封建专制制度的衰弱3,西方思想的影响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李贽:反正统意识思想主张:第一,反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第二,反对以“圣人”(孔子)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3,顾炎武:启蒙精神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的倡导者,注重实学。4,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①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七)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对儒家的态度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减少改革的阻力。(八)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对儒家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彻底否定,其目的是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科技(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影响:最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显著;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2,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有指南针,并广泛用于航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传入欧洲。意义: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和早期的殖民扩张。3,火药:发明与古代的炼丹家有关,唐朝末开始用于军事上。明代火药武器有水雷,定时炸弹4,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5世纪活字印刷经波斯传入欧洲。影响: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后,为其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二、艺术(一)书法1、汉字(1)起源: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图画,由象形字抽象后形成汉字。(2)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小篆(秦朝)——隶书(秦朝)——草书——楷书——行书(盛行晋代)(3)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2、书法不同时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及特点3秦:李斯(篆书)——东晋:王羲之(书圣,草书、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怀素、张旭(狂草)——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行书)——元:赵孟fu(楷书)——明:文征明、董其昌(行书)(二)绘画1、材料:笔墨纸砚、绢素和矿物颜料。2、分类:从题材、表现和艺术风格进行分类。(见教材29页)3、代表类型:文人画(北宋后主要形式;特点:追求抒情写意,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特点: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风俗画(和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特点: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三、文学(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1.《诗经》作品的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2.《诗经》的内容(1)《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2)《雅》: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3.《诗经》的艺术特点和地位:(1)特点:①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②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③创作风格:现实主义(2)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二)楚辞的魅力1、楚辞:(1)产生: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代表作《离骚》(2)特点: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②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二)主要代表人物:1.“诗仙”李白(1)风格特点及原因:“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2)代表作:主要有《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静夜思》等2.“诗圣”杜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1)风格特点:具有凝重与沉郁。原因: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3)代表作:《三吏》《三别》等。(五)宋词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2,代表: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3.宋词兴盛的原因①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②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需要。③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六)元朝:曲1,名家名剧: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2,兴盛原因: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②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七)明清小说①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明中叶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一、学习西方的技术(地主阶级)(一)背景:清朝国势日趋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也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二)概况派别代表主张或活动评价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学习西方技术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二、学习西方政治制
本文标题:高一下历史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4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