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帅材料”的论证方法课前预习案一、阅读课文二、三两段,读准字音孝公既没.约从.离衡逡巡..亡矢遗镞.履.至尊鞭笞.藩.篱黔.首隳.名城锋镝.良将劲弩..二、知识导学“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众”。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三、对照注释,翻译2、3段,找出不会翻译的地方,写在下面。我的疑问:四、【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文: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译文:课堂导学案一、总结文言知识1.通假字: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3.实词积累,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因利乘便()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2致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二、问题探究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2.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4.本文前三段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用意?巩固练习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3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外连衡而斗诸侯。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赢粮而景从。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4.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C.以致天下之士D.沛公引兵之薛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补充: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宁越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4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陈轸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召滑(shàohuá)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苏厉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王廖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5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知识导学】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合众”。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2.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宁越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6陈轸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召滑(shàohuá)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苏厉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本文标题:过秦论学案第二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4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