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通货膨胀定标理论实践及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通货膨胀定标理论实践及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摘要:通货膨胀定标(ITinflationtargeting)是1990年由新西兰储备银行首先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新框架。15年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对IT进行了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被理论界普遍认为是货币政策实践上最重大的进步。本文对IT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同时,结合IT在各国实践的经验与效果,探讨了IT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可行性与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实施IT的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关键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定标通货膨胀定标(ITinflationtargeting)是20世纪90年代由新西兰储备银行首先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新框架。IT在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框架,直接以通货膨胀(最终目标)取代中间目标。由于IT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适应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与证实,因而日益成为当今货币政策的主流框架。一、IT概述从某种意义上说,IT是一种从“试错(trial-and-error)”实践中产生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IT先有实践,后有理论。1IT的定义。最早对IT下定义的是leiderman和Svensson(1995),他们对当时加拿大、芬兰、新西兰、瑞典、英国等采取IT国家与美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等非采取IT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后来,经过Bernanke,Laubach和Mishkin等学者的研究、概括和提炼,形成了IT的两种定义:框架性定义和规则性定义。框架性定义的倡导者从货币政策实践的角度来强调IT的特征,他们把IT看作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因此Kuttner(2004)也把它称为“实践性定义”。IT的框架性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货币当局公开声明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不一定是唯一目标)是价格稳定。二是货币当局应该公布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作为价格稳定的标准,当实际值与目标值偏离时,通常还规定应该重新实现目标的时间。三是货币政策应该高度透明。中央银行通常定期发表关于经济形势和通货膨胀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产出增长等宏观变量的趋势分析和预测。四是某种形式的货币政策责任机制。当没有实现通胀目标时,通常要求中央银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公开发表解释或向政府提交公开信。规则性定义的倡导者认为IT代表一种规则,即一种行为或行动的规定指南。最简单的IT规则性定义可概括为:货币当局明确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率作为未来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同时,中央银行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如果预测值大于目标值,则提高利率;如果预测值小于目标值,则降低利率;如果预测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货币政策保持不变。正因为如此,IT又被Svensson(1997)称为通货膨胀预测定标(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值得指出的是,从框架性定义与规则性定义的内容来看,两种定义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不存在对立,关键在于前者强调IT是一种货币政策的新框架,而后者认为IT体现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规则。2IT可实现的目标。政府、中央银行或两者联合公开宣告中央银行将努力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或接近)某个规定数值内是IT的核心支柱。在这一核心支柱下,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公开承诺和中央银行对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制度构成了IT另外两个支柱。IT可实现的主要目标如下:(1)增加了政策的连贯性,使“相机抉择”有所限制的同时,仍有相当的灵活性,有利于实现“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discretion)”(Bernanke和Mishkin,1997)。如果能够对未来通货膨胀进行有效预测,货币政策的操作原则将非常简单和直观:当预测值与目标值相一致,说明货币政策是适当的;当预测值高于(或低于)目标值,则说明货币政策应该紧缩(或放松)。(2)有效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与责任制。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大大增强。同时,由于目标的简单明了,则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增加了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另外,由于目标容易检测,因此有效增强了中央银行的责任,即使实行“相机抉择”也不会因此影响中央银行的可信度。(3)作为一个名义锚(nominalanchor),能够较好地引导公众预期,有效地改善经济的运行环境。IT作为一个名义锚突破了传统中间目标理论的三个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能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机会主义”动机及来自于政府实施膨胀性货币政策的压力加以约束,中央银行也因此能够以此来锁定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二、IT的实践特征总结最早采取IT的国家是新西兰。《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政策目标协议(PTAPolicyTargetsAgreement)1990-03》在IT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两者标志着IT的正式诞生,新西兰储备银行也因此闻名于世。《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PTA1990-03》规定了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同时公布了一个明确的数值化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价格稳定的标准。在新西兰实行IT之后,智利(1990)、加拿大(1991)相继决定实行IT,并很快为英国、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所采纳。到目前为止,全球实行通货膨胀定标的国家共有21个。IT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3月新西兰实行IT开始到1994年11月西班牙实行IT为止。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9个,其中7个为工业化国家(除智利、以色列外)。第二阶段从1998年4月捷克实行IT开始到2002年2月菲律宾实行IT为止。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15个,其中11个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自此之后至今还没有出现新的IT国家。IT正处于青春期,虽然没有完全定型,但己经显示出一些实践特征(Kuttner,2004)。1IT的目标特征。(1)最终目标。绝大部分IT国家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都包括了“价格稳定”这一核心内容,如加拿大为“稳定、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挪威为“实现政府制定的通货膨胀目标”。除价格稳定之外,墨西哥、冰岛、巴西、南非等国家还包括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智利、挪威、墨西哥、冰岛等国家包括维护支付体系的功能,澳大利亚、挪威和菲律宾等国包括经济增长。(2)IT定标的价格指数。在IT框架中,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用来定标的价格指数一般为CPI或HCPI(HeadlineorHarmonizedCPI),只有少数几个IT国家(加拿大、韩国、泰国、南非、挪威等)选择了CCPI(CoreCPI)。(3)区间目标与点目标的选择。大多数IT国家选择一个合理的定标区间,只有英国、挪威、哥伦比亚等少数国家选择一个明确的点目标。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区间一般选择在1-3%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则在2-6%之间。但即便是选择了一个区间,许多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倾向以点为主。(4)实现目标值的时间跨度(horizon)。时间跨度选择有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在IT实施初期,许多中央银行选择在1年左右。在初始通货膨胀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还选择了多年目标以增强中央银行的可信度。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时间跨度为不确定,秘鲁、捷克、哥伦比亚等选择为1年,瑞士选择为3年,挪威选择为1-3年。(5)例外条款(escapeclause)。只有加拿大、捷克、新西兰、南非、瑞士等5个国家有正式的例外条款。该条款的内容主要是当经济受到非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冲击时(如汇率、石油价格、贸易条件等冲击),通货膨胀目标应该进行重新设定。CCPI、区间目标、时间跨度、例外条款等几种方法都是货币政策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技术,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替代性。从实践来看,如果采用CCPI,就可以不用例外条款;如果采用区间目标,时间跨度就可以相对短些。2IT的制度特征。(1)独立性。所有实行IT的国家都有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独立性,但澳大利亚、智利、挪威、新西兰、泰国、韩国、英国等8个国家规定政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干预中央银行工具的选择。在目标独立性上不同国家差异较大,捷克、匈牙利、瑞典、瑞士等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有完全的目标设定权,挪威和英国的中央银行完全没有目标设定权,同时,大多数国家的目标设定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共同完成,个别国家还由政府和中央银行联合公布(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2)透明度。绝大多数IT国家的中央银行(除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瑞士4个国家外)都发表《通货膨胀报告》,即使不发表《通货膨胀报告》,中央银行通常也有《货币政策报告》或《货币政策声明》之类的材料公诸于众。大多数国家(13个)不公开决策的会议记录,但英国、瑞典、韩国、波兰、捷克、智利、巴西等7个国家公开会议记录,公开时间从几天到几月不等,其中巴西在会议后8天就公布投票情况,韩国则在3个月以后公开。(3)决策和责任。从决策过程看,大多数中央银行采用货币政策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集体投票表决的形式作出决策,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泰国等4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一致同意的决策方式,只有新西兰和以色列的货币政策决策由行长个人决定。一旦通货膨胀目标没有实现,英国、瑞典、波兰、菲律宾、新西兰、挪威、以色列、冰岛、巴西等9个国家要求中央银行发表一份公开信,解释通货膨胀率偏离目标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作出说明。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捷克、匈牙利、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菲律宾、瑞典、韩国、英国等15个国家对通货膨胀目标有国会听证的要求。(4)分析与预测。较高的分析与预测水平,特别是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测水平,是实行IT时对中央银行最突出、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行IT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中央银行一般还对GDP增长率、产出缺口等指标进行预测。除了中央银行官方预测外,绝大多数实行IT国家也公布非官方预测,如基于市场调查的预测和基于资产市场价格的预测等。在预测时,对利率变化的不同假定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利率不变假定是最简单的假定,市场利率假定和内生利率假定则相对比较复杂。在预测技术上,很多国家采用了扇形图技术,即对不确定性往往用可信区间的形式加以处理,目前,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捷克、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挪威、秘鲁、菲律宾、瑞典、韩国、南非、泰国、英国等15个国家在预测通货膨胀时采用扇形图;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捷克、挪威、泰国、英国等7个国家对GDP增长的预测也用扇形图;只有哥伦比亚采用扇形图预测产出缺口。三、对IT实践效果的评价IT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IT的目标效果(targeteffect),指实行IT以后,实际通货膨胀与目标的差异大小;二是宏观效果(macroeconomiceffect),指实行IT以后,各宏观经济变量特别是通货膨胀率、利率和产出等宏观变量特征的变化,其中利率的变化有时也被认为就是中央银行的行为变化。后者是评价IT实践价值的关键。关于IT的宏观效果,学术界有“相关论”与“无关论”之争。发生争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90年代中期,IT国家数量较少且时间较短,可以用于实证的数据较少;二是由于90年代低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比较研究;三与非IT国家相比,IT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宏观经济表现都不是很理想,对IT的作用也难下定论。Ammer,Freeman和Freeman,Willis1995年使用的VAR(valueatrisk)模型是“相关论”最早的实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采取IT后,通货膨胀下降得比预计的要显著,这表明IT是很有效果的;同时长期利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IT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但这种效应并不长久。Mishkin和Posen(1997)概括了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的IT经验,对CCPI、GDP增长、短期中央银行利率的VAR作出了估计。他们证实,在这几个国家实行IT以前,通货膨胀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控制,IT有锁定(lock-in)已取得利益的作用。同时,通过动态模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
本文标题:通货膨胀定标理论实践及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8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