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论精神与电影,的心理关系
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电影受众心理有紧密联系。特别是“梦的学说”“性本能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都和电影受众的行为、动机、心理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与电影的交流产生了类似做梦的经历。作为梦幻工厂的电影,使用性同使用其它形态的人类行为一样合乎情理。人的行为既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因此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是电影受众的追求心理满足的重要途径。【关键词】精神分析梦的学说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精神分析学说与电影同时被许多人视为二十世纪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精神分析学说和电影制作过程和欣赏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当今的各类型片都可以找到精神分析影响的痕迹。在《心理分析入门》中,弗洛伊德就认为电影就像是与精神分析直接对应的文化形式。如果说精神分析学促使人类认识自身,那么,电影使得人类扩展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视野,从而对自己与自己所处的外界社会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精神分析学说对于电影研究起着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一、弗洛伊德梦学说暗合电影艺术创造和欣赏过程电影就其呈现方式而言,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在于电影犹如梦境,它创造出一个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呈现的过程。这就是梦的模式。从深层心理上分析,电影和梦一样,梦的心理呈现过程和电影拍摄制作过程有相似之处。电影是为观众提供白日梦的娱乐大众的艺术。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共有四种基本过程:第一种过程是“压缩作用”,即几种隐喻以一种象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喻的一种“简略的译本”。第二种过程是“转移作用”,即:一方面,将隐喻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转移作用和梦的压缩作用是两个主要负责塑造梦的工匠。”第三种过程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第四种过程是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于连贯的东西。”电影具有梦幻性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电影制作过程就暗合了做梦的四个基本过程:通过压缩作用把几种隐喻以一种象征出现。电影所展现影像内容是摄像机对真实世界的摄取或者完全是用现代的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虚拟幻象,“银幕上的‘梦化现实’通过蒙太奇的组合压缩重构,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逼真性的虚幻的现实。同时电影通过象征和隐喻揭示现实蕴含的深刻哲理。梦的解析理论则把梦归结为现实不能满足的欲望形成的一种幻觉。转移作用将隐喻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引喻代替原文;电影经常用隐喻蒙太奇来暗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的可视物像,以达到视觉转移的效果。戏剧化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象,这是电影经常运用的手法。很多表达思想的电影情节,导演总是寻找能够象征这种思想的象征物,电影的影像逼真似于现实的物像,通过物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戏剧化既是“梦的描述手段”,也是早期电影借助戏剧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途径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这正如电影制作的后期编辑修饰过程。电影的拍摄其实是按照梦幻的原则进行的。前期拍摄可以是杂乱的,先后顺序是按方便经济的原则进行的。可以是顺序颠倒逻辑混乱的。但后期制作,必须把颠倒的、不合逻辑的内容加以整理。这正如弗洛伊德论述的润饰的过程,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加以条理化。观众欣赏的电影是已经加工过的完整的梦。观众只注重结果,而不会追究“二级加工”的虚假性,接受的是电影的梦幻性。电影是在黑暗的场景中影院里放映的,黑暗环境正如做梦场景。这种观赏环境的营造,使电影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银幕上获得奇妙的艺术幻觉。弗洛伊德早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强调,作家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象作梦那样,采取凝缩、改装、转移、倒置、集锦等方式进行构思,使文学作品带有浪漫性、戏剧性、典型性、象征性,但是,创作的对象和内容,也象梦的对象和内容一样,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在梦中,那些表面看来特别离奇怪异的内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往的经验(包括幼年时代的和近时的经验)的复制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梦的原理和“想象的著作、神话、民间传说、语言的大量材料有更密切的联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序》第三版)。二、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契合电影受众的审美快感性与电影两者在冲突中融合。从电影中寻找性,从性的角度去看电影是探索电影理论的一个途径。比如《沉默的羔羊》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性的镜头,没有太多裸露的场面,有的只是让人无比震撼的画面与一颗起伏不定的心。其实《沉默的羔羊》隐藏了很多的象征着性的语言。例如:被抓的参议员女儿被藏在深井(象征“阴道”)里。参议员女儿抱着狗(与动物性交的象征),要把狗褪折断(阉割狗的阴茎)。女特工就是在这样的深井里发现并解救了参议员的女儿。她与性变态者在一个地下室(象征“潜意识”),进行了较量。最终,她战胜了性变态者,即她战胜了她对性的恐惧。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里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经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弗洛伊德把这种潜力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里比多”经常用来的指心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性欲,所以“里比多”又称性力。在正常的情况下里比多”可以在正当的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性的活动中得到发泄;但在失常的时候,它会走向别的非正常的途径,附着在别的活动上,所以,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性无关的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也都是性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性欲的升华,是潜意识的象征的表现。艺术的功用在于使作者与观赏者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望,得到一种补偿或变相的满足。电影作为艺术使人们受压抑的欲望得到释放,控制的情感得到宣泄。大多数电影故事都涉及性,性的欲望是一种生命的冲动。性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观众在欣赏演员性表演中满足自己的偷窥的欲望。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道德的限制,个人自我情感的控制,人们很难得到性的自由满足。性的不满足会成为社会秩序中的不稳定因素。电影情爱故事通过对性的关注,通过性的解放和性的商品化可以满足人们对性的幻想,通过对两性关系的种种形态的展示,使观众从虚构的故事和虚幻的影像中得到替代性的满足,进而释放内在的焦虑,获得暂时的轻松与愉悦。也就符合弗洛伊德理论: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观影过程就是能量释放过程。电影被称为“造梦工厂”,梦并非凭空制造,它依据的是人内心的欲望,造梦即欲望的外化。电影是一种全面而直接地作用于感官的艺术形式,性本能带来了人的生命机体的强烈的感性体验。审美的感情方面大多来源于性功能的轻度兴奋。审美涉及的是享受。美感是一种客观化的快感。弗洛伊德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沟通电影受众接受动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既受本能的支配,又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这样,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似乎婴儿的生活原则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从而构成了他的初级心理系统。也就是说,受快乐原则支配的第一种系统形成于婴儿期。稍后,现实原则在他的生活中起着作用,从而导致了他的次级心理系统。也就是说,受现实原则支配的第二种系统形成于婴儿期以后。婴儿的初级心理系统有一个特点,就是顺从人的本能冲动,追求快乐是绝对自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习俗和教育的影响也逐步地加深,于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往往和社会道德法律规定不相容,只能寻求虚幻的满足。发现自己除了寻求快乐之外,还要能够适应现实。因此,次级心理系统就开始活动了,这个系统把本能冲动、欲望,导向心理弧的运动的一端,针对外在的世界,引起必要的变化,实现真实的知觉和真实的满足而不是一种想象的满足。如果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欲望,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那么,不但不能得到快乐,而且还会遭受痛苦。次级心理系统是受现实原则指导的,这就是现实原则的意义。电影和梦一样都具有精神补偿的作用。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宣称梦是表达某种潜在的希望或动机的象征方式,是愿望、幻觉的精神变体。“本我”代表生命冲动,奉行快乐原则。在梦中,我们可以恢复本我状态,宣泄我们的忧愁,缓解我们的压力,使压抑的自我和规范的超我得到假性释放。他认为在人类社会里,经常存在着本能欲求和文明要求之间的冲突,而当人的本能要求无法得到直接满足时,人便寻求其他高尚的途径来释放其精力,结果便出现了艺术。艺术就是人在得不到原始满足时的一种补偿、一种代替品。电影擅长复制或逼近梦中无意识的结构和逻辑,观看电影就成为人们寻求补偿和满足的有效途径。表现爱情的电影是满足人们性欲和恋爱的本能(快乐原则),它往往具有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与善必胜恶的大团圆结局。在电影里,受众可以找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欠缺的种种潜在欲望:美貌、激情、浪漫和性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深层心理所存在的本能欲望主要包括生命和死亡本能两部分,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主要是性的欲望和生存倾向,遵循快乐原则;死的本能包括“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主要是破坏和攻击倾向,遵循死亡原则。战争片、灾难片等片种就满足了人们的侵犯欲(死亡原则),使观众体验到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惊险刺激和心灵震撼,进而获得异常的快感。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既需要获得表层的感官愉悦和心理满足,还需要伴随娱乐性的不断深化。当电影内容和受众的心灵发生共鸣时,灵魂深处就会产生美好的享受。感受到深刻的人生价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情感的愉悦达到理智的对现实的认识,从追求快乐原则进而达到现实原则,由初级心理系统达到次级心理系统。电影受众既获得情感的愉悦,又获得现实的感悟。从深刻的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世界,使精神达到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深远境界。因而,电影受众的接受心理动机融合了弗洛伊德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许多美国电影都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与人性的冲突问题。如表现越南战争的电影《猎鹿者》和《荣归》、、接触人权问题的《午夜快车》等,都被看成是战争后遗症与人性冲突的结果。但正是这些影片,也同样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影响。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艺术理论,特别是电影受众心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电影艺术中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似乎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参考文献[1]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乔治•桑塔耶那,缪灵珠译.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美]托马斯•阿特金斯.西方电影中的性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99.[4][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译.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8.[5]蓝春雨.王佳泉.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6]蓝太富,黄世礼编著.通俗消费心理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5).[7][奥]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邵雯艳、顾斌.人生心灵与媒介[J].苏州大学学报,2002,(3).[9]许文郁.欲望的仪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
本文标题:论精神与电影,的心理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1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