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邢台市七中2014高三上第一次综合训练-历史
捷径教育邢台市七中2014高三上第一次综合训练--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xié)”。关于卜辞中“众人曰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萌芽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2.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3.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的是()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C.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4.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7.“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A.分清敌我、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捷径教育美帝苏修8.右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①中苏两党关系破裂②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③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9.2013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①社会制度的变革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主政治的进步④文化教育的普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读下图,由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古希腊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比例图示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并非所有人在希腊都享有民主政治C.只适合于小国寡民D.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11.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这说明()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C.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D.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12.“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据此标准,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最大的历史成绩是()A.强调了人性至上原则B.继承并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C.彻底批判了宗教迷信D.设计了法制社会的政治蓝图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总计52分)13.(28分)“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捷径教育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与古希腊什么因素有关?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6分)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2)材料二中,“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具体是什么含义?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什么思想潮流?(6分)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3)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8分)(4)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探索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道路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8分)14.(24分)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有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8分)材料二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10分)捷径教育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参考答案1.B2.D3.A4.D5.C6.C7.D8.A9.D10.B11.C12.D13.(28分)(1)因素:城邦制度(2分);中国: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小农经济对知识、技术要求低。(4分)(2)反对专制权威,提倡天赋人权、民主、科学;启蒙思想(理性主义思潮)。(6分)(3)特点:全面学习西方文明。(2分)原因:20世纪西方文明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任答3点得6分)(4)建国初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2分)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文明提供了经验;经济腾飞或积极主动加入世贸、各种区域经济集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袁隆平的水稻、航天技术等等促进世界科技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14.(24分)(1)特征: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法不分亲疏贵贱,给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强烈冲击;强调以君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君主的权力。(4分)(2)不同:“新法”应包括人权的内容;“新法”的制定不能受制于政府,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4分)得以实现;(1分)捷径教育史实: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自由和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5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1点得3分)(3)主张:用法律保障民主;通过民主程序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6分)
本文标题:邢台市七中2014高三上第一次综合训练-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2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