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蕉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蕉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入实施《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四个县”发展战略和“发展、富民、保平安”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2.6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95亿元,平均增长11.6%,超额完成“十一五”年均增长11.6%的目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1︰47.7︰33.2调整为2010年的18.9︰48.7︰32.4;人均GDP由2005年的10729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00元,年均增长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04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62亿元,年均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完成18.7亿元,年均增长16%。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交通明显改善,抓住蕉岭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和改造国省道、县乡公路。天汕(蕉岭段)高速公路如期开通,全县公路实现镇通行政村,并完成水泥硬底化改造,公路通车里程1288.3公里,全县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34公里,居全省山区县前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黄竹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如期完工,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区管道天然气铺设加快推进;城区绿化、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7.7平方米提高到10.9平方米。蕉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环境质量保持良好,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20%、18.05%、19.8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8%。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达78.9%,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民生福利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统筹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农民老有所养问题逐步解决;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社会保险四大险种覆盖面逐年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低保户补助标准并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5.22万人,饮水不安全人口8.9万人;帮助贫困户危房改造;深入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17元。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顺利实施。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高位稳定,高中阶段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4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6.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1%。提前一年实现省教育强县任务,成为全省山区首个教育强县。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县有6个镇建起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站址,97个行政村有67个建起文化室,县体育馆建设进展顺利。扎实推进“平安蕉岭”建设,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健全社会治安打、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二)面临的形势。国际经济环境。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后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国际经济复苏将呈现曲折而缓慢的过程;新兴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数年将继续引领全球增长;国际经济正在寻找和开发新的增长点,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球性的竞争将不断加剧。国内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将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将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经济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将得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将得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调整转变期。受金融危机中长期影响,我国将进入一个较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逐步从以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内外需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区域发展与竞争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09年以来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重点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经济将实现协调持续稳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并把它作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将加快培育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化不断扩张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化发展将成为拉动庞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广东未来5-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当前全省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内外需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发展,迫切需要有所突破。我省将积极响应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取向,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新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省将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快实施“双转移”等重大战略措施,通过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东西北重点地区的区位优化、产业和城镇集聚,推动经济进入“加速跨越”的快车道,使东西北地区成为我省新一轮发展新的增长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五大发展定位和六个“率先”的要求,决定了珠三角和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大力推动新能源、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我省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广东将积极迎接挑战与竞争,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近年来,我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确立休闲旅游先锋,绿色工业主体,生态农业品牌三大产业发展思路,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发展优势,发展思路明确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基本形成。当前,加快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首先,随着国家进一步推动中部崛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互动格局的形成,我县作为珠三角、海西区和中部地区的连结要塞,战略通道作用必将日益凸显,发展空间必将日益扩展。其次,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山区发展,先后作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建设文化强省等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在粤北山区工作会议期间又出台了《指导意见》,在产业规划布局、重点项目投资、土地利用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支持山区跨越发展,为我县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第三,我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南岭生态发展区,通过竞争,我县获得了广东省“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不仅能够获得国家和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较大支持,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县绿色现代产业的发展。从今年开始,省政府对生态发展区实行生态激励型财政考核机制。省政府为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和组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缓解县镇基层财政困难和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确保实现基层政权和组织“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政策目标,同意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采取“省保县、市保镇、县保村”的隔层保障形式。省财政对属于扶贫开发重点县或生态发展区的缺口县(市),实行以补为主、以奖为辅的保障机制,适当加大补助力度,省政府新出台的财政政策,为我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较好的财政保障机制。第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生态、人文优势不断巩固,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浦梅铁路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取得重大的突破,投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一是区位劣势仍未根本改变。我县地处粤东北山区和广东偏远地区,区位劣势比较明显,这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发展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珠三角和周边联系有明显改善,但是区位劣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县在海西经济区也只是属于核心层外围的辐射区域,区位劣势依然存在。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大,资金、人才十分缺乏。我县是粤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又地处韩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县确定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和南岭生态发展区。我县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建材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比较大,单位GDP能耗仍较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用地规模受限,企业生产用地严重不足,新上项目及企业扩大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些都对我县未来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我县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各方面建设需要的资金缺口很大,加上长期以来人才资源以向外输出为主,资金、人才缺乏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未来的发展。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和市委提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发展战略,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理念,坚定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培育绿色产业为核心,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改善民生为根本,和谐稳定为保障,全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走在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前列。(二)发展目标。1.经济发展。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3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初步实现产业绿色化,水泥产业逐步转型升级,酒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名贵树木、毛竹等生态富民产业分别达到3万亩、15万亩规模,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县生产总值达6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GDP达到27500元,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47.5︰36。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旋窑水泥熟料
本文标题:蕉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5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