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原则新课程互动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层面来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最优化。全文从语文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学论教的原则五大原则入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其中穿插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例子。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对新课改的一片赞誉声中走到现在理智地看待新课改,这是一段极其曲折的路。不能否定,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新课程就像一只紧随其后的老虎,让教师担惊受怕,惟恐自己的课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是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解构自己的思想,又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思想。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不能放弃的。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须成功的,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是各种问题集中体现的场所,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例,以供大家参考。试图从这个层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其中的观点未免浅陋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一、语文性原则引一段李海林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把掌握语文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不惜以牺牲文本言语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去迁就所谓的“道”或“知识”。不仅让学生屈从于语文知识,而且让鲁迅、茅盾、朱自清、曹雪芹、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等言语艺术的大师们也屈从于一个个的知识点!在语文的天地里,语文知识涵盖了一切人。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被所谓的知识点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每天面对的语文课就是概括段意、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最后总结全文的中心,本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变成了生生讨厌的知识课,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连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甚至词语解释都要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苦海中痛苦挣扎。教师在教学时,把教参列为“法典”,深怕说错了知识点,概括错了中心思想,寻求的却是每个知识点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如同雪融化了一定要变成水,如果成了春天或泥土显然就是不符合标准答案要被扣分的,名人的文章连他自己都说这样理解是可以的,可教师却说是错的,因为和教参上的理解不符。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严重脱离了语文本位,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只是在那看得见,摸得着的字上。除了语词、句子、标点其余什么都没有了。文章本应是感情的抒发,却成了一堆字的垃圾。像以上的只重知识的传统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了语文性的原则,把语文看成仅是一个知识点的组合,显然是一种误区,许多专家,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到了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受“语文教学人文论”思潮的推动,经过某些语文教育专家的积极倡导和一批语文教师的艰苦努力,语文教学开始实行艰难转轨,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并努力实践人文教育,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特别是新课改的施行,更是把语文的人文性推到了前沿,但由于缺乏语文性质的基本认识,教师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语文课就是不能讲知识,否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语文课严重脱离了文本,学生对语文的接触成了空文。下面的两个例子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语文教学对语文本位的疏离:例一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了“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播放从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上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连书也没有打开过。①例二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的《敬畏自然》,老师在上课后出示了大量的有关环境被破坏的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有什么感想,之后老师播放一段《可可西里》的影片,情节十分吸引人,学生被深深地触动,最后让学生说说我们该怎么办。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努力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意识到语文课绝不可以脱离文本,既使是人文教育也要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的教育就架空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也就成了音乐课、环保课、书画课、舞蹈课。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也开开心心,但是对文本的理解却成了一纸空文。语文教师放弃了自家的责任田不种却给别人的田种上了种子。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改革下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既然,语文课的本质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那语文教学就绝对不能脱离文本,任何抛弃文本的教学都是同语文教学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语文课既不能只重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也不可以是脱离文本的所谓人文教育,教师不能走两个极端。新课程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此,我比较赞同的是王尚文老先生的“语感中心说”。他说:“语文学科的目标就是通过语言教学培养怎么说话,即培养学生如何看待存在于语言中的世界和存活在语言中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最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诚然也有与人的心灵关系较远的关于语言和语文的纯知识,纯技术的部分,但这只是语文教学的极其粗浅和狭小的层面,绝非语文教学的主体。”②“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社会、文化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与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如果说语言是人之为人的直接源头,那么语感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③语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和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直觉感受与反应”④,作为“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⑤,体现了人与语言的更深刻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人定义为具有语感的存在”⑥。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性就应该以“语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下面是余映潮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有改动)[教学过程](一)、导入困难、挫折、畏惧、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理。(二)、阅读活动之一:学习朗读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大声地练习读音。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三)、阅读活动二:理解课文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每位同学都要力争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你可以从文章体载、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多个角度选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2、生表达:这是一篇记叙文。这是一篇故事。这是一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这是一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让“我”能够一辈子有勇气对待生活的故事。……3、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记叙的顺序与叙议结合的学法。(四)、阅读活动之三:品评人物。1、教师出示“课中话题”。根据文章的细节,从文章中找内容来说话,说说亨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文章的细节进行体味,说说亨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五)、阅读活动之四:表达感受1、师: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味一下作者所说的“经验”。2、教师出示“话题”:请大家以“我们生活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话题,说一小段话。全课收束。⑦点评: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每一步都紧扣文本,全部着眼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着眼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性原则。二、互动性原则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灌输式的,实际上,在课堂上教师成了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一切行动都要听教师的指挥,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看成了“奴隶”,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成了毫无思想和主见的录音机和播放机。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这互动不仅是双边要互动,而且是多边、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我也非常赞同王尚文先生所提倡的对话教学,对话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直接体现。来看一看王尚文先生对“对话”的理解:语文教学作为对话,它由多个对话者(教师、学生、课文、教材编写者等对话者的多重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文之间,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相互交织而成。其中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再是学生和“他者”的对话——学生作为读者,“他者”是文本;学生作为说者、写者,“他者”就是听者、读者;学生作为反思的“自我”,“他者”就是现实的“自我”。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个对话者之间,多重对话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学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⑧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确看出,对话是互动的基本形式,只有实现课堂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互动。以前我们总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教师同样是主体,只不过不是学的主体,是教的主体或者说是导的主体,就像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倡导的“三主教学观”中说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同出一辙,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这样去理解就不会像当前有些教师只一味的肯定学生却忽视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互动。我的理解,文本同样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脱离了文本互动,那这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因此,互动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互动,是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以下是一个教学课堂实录:师:哪一位同学朗读作者描述所看到的表演场面的段落?(一生朗读第7段)师:这一段哪三个词语可以概括安塞腰鼓的特点?生:壮阔、豪放、火烈。师:安塞腰鼓的表演是多么壮阔、豪放、火烈!那么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描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师:(用电脑课件显示面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的画面)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它吗?生:百十个后生狂舞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师:请具体说说。生:“百十个”突出舞蹈场面的壮阔;“狂舞”突出舞蹈豪放、火烈的特点。生:用“石头”做喻体更能表现舞蹈刚劲有力的特点。师:(用电脑课件显示如旋风一样的飞扬的流苏的表演画面)我们再看屏幕上的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生: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师:为什么用“飞扬”而不是“飘扬”,你能说说吗?生:“飘扬”更多形容轻飘飘的东西,所以它不适合用来形容强劲有力的安塞腰鼓。师:(用电脑课件显示后生蹦跳如蛙的表演画面)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舞蹈动作吗?生: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29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