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向前还是向后论文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分制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焦点。我国高教界不少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学分制是能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是高等教育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不但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对我国高校学分制进行研究,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成为当前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所在。本论文以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选题,以学分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主线,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以下内容:学分制的渊源及其发展,美国和日本高校学分制的模式及对我校学分制改革的启示,我校学分制的实践,我校学分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及进一步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本研究的目的,一是丰富国内学分制研究的相关理论,二是希望能为新一轮我校学分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学年制AbstractSincethelate1970s,thecreditsystemhasbeenahottopieandfocusinChina’shighereducationreform.Itiswell—acknowledgedbymanyhighereducationadministratorsandresearchersthatthecreditsystemisappropriateforthemarketeconomyandthewholesocialneeds:creditsystemreformcomplieswiththeobjectiverequirementsof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thattheresearchintoChina’shighereducationcreditsystemisnotonlyanacademicundergoing,butalsoaveryimportantpracticaltask.Underthecurrentnewcircumstances.howtosetupacreditsystemofacademicadministrationhasbeenwidelyconcernedandhasbecomethekeypoint,hotpointandrubforthecurrentacademicadministrationreform.ThethesisbaredonthetrendsofChina’shighereducationcreditsystemreformandcluedbythehistory,statuesqueandtheoutlookofthecreditsystem,employsmeansofdocumentresearch,historicalresearch,comparativeresearch,andinterview,andcoversthefollowingparts:thecreditsystemofAmericaandJapananditsimplicationsforChina:thepracticeofChina’shighereducationcreditsystemandsuggestiononhowtofurtherimplementthereform.TheauthorhopestoenrichtherelearntheoriesaboutthecreditsysteminChinaandtomakeareferenceforanewturncreditsystemreform.Keywords:creditsystem;academicadministration;talentsfosteringmodel;tutorialsystem;scholasticyearsystem.一.导言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学分制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理论研究的薄弱。随着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恢复实施和逐步推广,学分制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然而,迄今为止,有关学分制的学术研究仍然停留在对现象的介绍和简单问题的分析上,乏对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整体状况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系统的研究。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探索如何建立起符合我校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己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之一。第二,实践推进的艰难。推行学分制是近20年来我国高校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学出现了新一轮学分制改革商潮。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影响到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如何迅速改变学分制改革进展缓慢的现状,避免学分制改革陷入低潮,同时明确学分制改革的走向,是当前改革和完善学分制管理面临的重要的实践问题。鉴于上述,本论文以我校学分制的变革与重构为研究重点,在开展一系列理论探讨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学分制改革的实际,对我校学分制改革提出趋势性分析和推进改革的建议,强化研究的应用性和指导性。贯穿本论文的主线是学分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校学分制问题的实施考察,明确学分制推行过程中的特点,在分析当前学分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笔者坚持,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学分制,既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要求,又是现实高等教育实践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的必然要求。因此,对我校学分制的研究,不单纯是一般的纯学术问题,学分制的本质及其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更主要、更深远的目的是以此为基础,探高等教育改革之间的契合。二.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及发展对策分析1.学分制的本质特征由其内涵可以看出,学分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行自由选修制。选修制是学分制建立的前提与基础。学分制不同于传统的学年制之处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自由的选修特征,使学生在柔性化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指导下得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每学期修课门数等。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第二,强调个性发展。尊重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也是学分制历久不衰的最根本原因。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且学生恰恰又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学分制从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智能、素质和基础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分制取消了传统的班级,以学分为基石,按所修课程与学分组成学习集体,并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相对于过程管理而言的。“学年制比较注重过程管理,其教学计划非常精细,从课程设置、上课、实验、习题课、设计等时间的分配、课内外比例以及其它各个教学环节、每周学时数、总学时数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要求。每一学期或学年还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业进行核算,及时处理升级、留级、退学等一系列学籍问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则相对宽松,主要以考试来衡量教学结果和进行学籍管理,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在是否听课、每学期修课门数、上课时间、选择上课教师等环节的选择上,则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第四,实行弹性学制。学制的弹性化是学分制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这一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外,还有各种个人需求的差异。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必然会带来进度上的不同。而且,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上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因经济原因而产生修业年限的差异。弹性化的学制便很好地满足了这些差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根据需要放慢学习进度,延缓毕业:经济境况欠佳的学生可以离校打工,挣足学费再继续学习。学分制的学制一般以四年为基准,在一定条件下上下浮动数年不等。学制的弹性化既体现了学分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的特征,又最大限度地扩展高校开放程度,提高其容纳能力,反映了学分制下高等教育的极大开放性。2.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区别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一定思想的体现。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实质问题,是深层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问题,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两者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学年制是学年学时制的简称,即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修满各年规定的科目和时数,且能考试合格达到既定标准,才可以毕业获颁证书的一种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规定的学年内修完规定的所有课程并且以考试合格作为准予学生毕业的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修业年限、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的规定不尽相同。每一年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都依严格的规定进行计划和监督管理。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学生修课门类与进度要求划一,在这种学制下。学生升级、留级、降级和休学都是以学年计算。可以看出,学年制的特点是“所有学生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在这样的课程管理制度下,所有学生是一个班级、一张课表、一个课程计划,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学年学时制是一种相对刚性课程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挑战。3.目前制约我校学分制推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我国的文化中,等级服从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生服从教师,学生服从教学管理者,即是教学过程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学管理者为中心”,学生则处在第二位。因此,各高校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几乎都遇到类似的来自教师和管理者的阻力: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实行学分制后,教师总是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掌握不好,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而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权,又往往依赖于教师,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导致教师对学生有“包下来,管下去”的倾向。另一方面,受“重必修、轻选修”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选修课准备不充分,学生对上选修课不重视的情况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教师惟恐自己的选修课遭冷落,便放宽要求,放松管理;而学生也知道选修课容易及格,便学习不刻苦、不努力,导致选修课质量下降,影响到学分制的改革进程。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积极的主体认定功能,它从制度上承认学生的个体意向及智能差异化,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这种“承认”、“尊重”、“强调”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保证,也是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能素质培养的有效促进,但当学生中一部分学习自觉性不高,自主能力较差的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而出现高淘汰率时,国家、社会、学校,尤其是家庭是难以承受的。。3.2现有条件的制约选课制滞后于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国外大学课程中选修课比例大,选课自由度大,这正是学分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校各本科专业总学分多在150-170学分之间,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一般为100-130学分,学生实际上自主选择的课程很少,在选修课中,又有不少是限选课,任选课一般在20学分以下。由此可见,目前我校选课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熬齐划一,设置过于单一,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二是知识分割过细,课程按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较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中,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专业之间泾渭分明,学科间难以迁移,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漏洞,不利于培养学生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比例过高,对基础课重视
本文标题:西安理工大学学分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