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音乐文化1.HaydnsymphonyNo.94inGmajor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同义词海顿(古典音乐家)一般指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作品风格音乐特点海顿音乐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细微简单的音乐主题扩展成宏大的结构。他的音乐通常浓烈饱满,在一个乐章中的关键情节经常迅速展开。他的很多作品的结构原理遵循奏鸣曲式,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顿的作品里-如下:呈示:音乐内容开始部分的呈现,紧接着向属音的转调(音乐的紧张程度开始升级),然后是属音的终止。海顿风格的呈现部分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不需要一个对比的“第二主题”来达到属音,而是重复已展开的主题(或其变奏)。展开:音乐内容通过迥然不同调式的转变被重组,转换以及分解。通常会在短音阶平行调达到一个高潮。再现:呈示部的内容被重新呈现,但主要在主音调上。通常这种重复包含着一个“二次展开”,以此达到变调到属音的效果。这个二次展开通常在下属音发展。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同,海顿经常在再现部将主题的顺序打乱。海顿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的初期作品经常是以冗长松散的奏鸣式展开,但紧接着在他所谓的“中期”运用了海顿的方法,这就是在十分简单的基调上逐渐发展出高度有机的音乐结构。也许海顿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曲子里加入的幽默。最有名的例子是第94号交响曲《mitdemPaukenschlag》突然响起的和音。还有更有意思的:在四重奏Op.33Nr.2和Op.50Nr.3的假结束以及他在Op.50Nr.1platzierte故意放进的那些古怪的周期性的幻觉。晚巴洛克风格海顿的早期作品写自于晚巴洛克风格(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就是这种风格)过时之际,当时的海顿还没能写出使用新式语言的有分量的作品。那是一个学习和风格不稳定的时期,而海顿(在18岁时巴赫去世)本身就是一个当代音乐研究者。海顿也承认巴赫的次子、前辈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尔·巴赫对自己的作品影响很大。细心分析海顿创作的1749到1802这50年,可以看出海顿的作品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和细腻,这是海顿从自己的经验和同侪中得到的,其中一些作品是他风格演化的里程碑。1760年末1770年初,海顿进入所谓的狂飙运动时期,作品充满尖锐的和弦,突兀的转句,少见的小调和声。35到55号之间的交响曲大都是这样的作品。这段时间海顿专心研究对位法,并尝试写赋格,不过这种赋格和巴赫的赋格作品不大相干,而是源于意大利的维也纳传统赋格,例子就是写于1772年的六首“太阳”弦乐四重奏Op.20的终乐章。1781年,海顿发表了6首弦乐四重奏Op.33,并敬告听众,这将是一批“全新的、另类的”作品。CharlesRosen曾经说过,这并不是炒做,而是认真的。他指出了许多在这些作品里体现的海顿作曲风格的重要进步。比如乐句之间流畅的过渡、后句的主调非常自然的不间断地从前句衍生出来、娴熟的将陪衬部分从主调部分发展出来,以及注重所有乐器保持其完整性(也就是贝多芬所所说的“obligatesAccompagnement”)。这些里程碑式的风格转变影响到海顿其后创作的很多四重奏作品。从1781年及1782年起,海顿开始经常与莫扎特切磋技艺。两位音乐巨匠惺惺相惜,友情不断加深。在音乐界有海顿的前莫扎特和后莫扎特时代的定义。在18世纪90年代,由英国之旅的激发,海顿发展出所谓的“大众风格”,就是迎合广大听众口味而导致空前的巨大成功,但又不乏学院派的严谨的风格。海顿借鉴了奥地利和克罗地亚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其融合到作品中。民乐的作用在于加强了作品的稳定性,尤其在结构宏大的作品中作用尤为突出。在其后期作品中人们经常能品位到海顿的这种大众风格,比如12首伦敦交响曲和其后来的两出清唱剧的钢琴三重奏。田园诗风格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音乐故事海顿第94号交响曲(G大调第94号交响曲,SymphonyNo.94inG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据说因为当时的观众聆听演奏会时,总是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因此海顿谱了这首曲子。演奏到第二乐章时,睡着的观众总是被这巨大的声响给吓醒,借此提醒观众不要睡着了。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SurpriseSymphony)。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位,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乐章解析第一乐章G大调,3/4拍,奏鸣曲式序奏为如歌的慢板,由弦乐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问句始,低音弦反复应答动机,小提琴则以上行半音阶增加紧张度。主部为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仅两个动机构成的极单纯的乐句,而第二主题以只有4小节没有旋律的切分节奏音型始,再由这个节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长笛表现音形化音型。发展部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动机为重心,以D大调呈示主题旋律后,巧妙地完成转调,并有强烈的和声变化。再转入B小调,进入主题再现。终结部很庞大而充分显示出海顿的架构才能。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变奏曲单纯的C大调旋律,8小节各重复两次,第二次重复后,主和弦突然以主体管弦乐强奏出现。然后是它的4个变奏,最后再接12小节强奏的尾声。其第二变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开始,后半有长笛与双簧管隔六度的优美助奏。这个乐章的中间插入小调部分,使全乐章构成3段体。该乐章最开始存在广泛争议,当一个响亮和弦突然奏响时,妇女们甚至说要逃离现场。而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维持秩序,不让听众在底下说话。第三乐章甚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体构成,后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一面重复单纯的动机,一面呈现由属调开始而回到同调并经过巧妙对比的和声。中段由8小节与19小节二段体构成。第四节章急板,G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第一主题为G大调,开始弦乐的声音轻盈,紧接着爆发出一个响亮的和弦引出提琴的快速演奏,并预示着第二主题的进入。第二主题为D大调,与前面的风暴形成对比。第一主题第二次显现后,乐曲进入b小调发展阶段。之后主题暂时返回,但突然陷入g小调漩涡,使人情绪紧张。回转联动后两个主题同样以G大调再现,最后乐曲在明亮的主和弦上结束。2.MozartsymphonyNo.40莫扎特作者简介作品特色综合评价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14]。其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15]。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16]。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社会评价莫扎特不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音乐天才。(安德鲁·莫劳夫奇克评)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是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4](《大众文艺》评)[4]在公众的尊重和爱慕方面,莫扎特的地位在其他作曲家中无出其右;他是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顶峰,他以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进行创作,而且无一不是出类拔萃;他的趣味、他对形式的驾驭自如。虽然他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暂的35年,但却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不列颠百科全书》莫扎特专栏)[7]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简介又称《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之一(降E大调(K.543)、g小调(K.550)、C大调“朱庇特”(K.551))。它们都是在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个星期一气呵成的,是莫扎特交响曲的三大杰作。《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fortiethSymphonyInGMinor)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创作背景莫扎特的创作却是在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当时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莫扎特在纸上写的首先不是乐谱,而是讫求借债的信件。就在这年的六月,他在给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贝格的信中写道:“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我才会向您倾吐我心中的曲折。并请您给予帮助。”但是他的朋友在读完这封信后,只给了他极少的钱。正是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天才作曲家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与上一首不同,这首交响曲的开始没有再使用慢速度的引子。同时,莫扎特将曲调定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一部最阴沉,但也是莫扎特写过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
本文标题:西方音乐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7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