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缺口增加则证明近期贷款回收出现问题,形成不良资产的概率增加,缺口减少表明贷款发放不利,或新增储蓄量超出准备金的比例.调控要点需要即时汇报和调整贷款损失准备金摘要: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衡量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的重要指标。从整体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在不断提高,账面损失准备缺口持续下降。但是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是有差异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依据财政部和监管部门有关制度,实行预期现金流折现和风险分类基础上的原则性比例计提方法。计提范围和方法的科学性;风险分类和预期损失的准确性;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是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产生实际缺口的主要因素。监管部门应通过明确表外信贷资产的计提;改进对折现率和预期现金流的测算;明确抵押物的处置方法等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加强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现场检查,建立激励相容机制等,促进商业银行充足拨备。关键词:损失准备;风险;监管一;贷款损失准备的充足性:缺口分析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指标主要有损失准备缺口;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三个指标实际存在相关性,损失准备缺口是基础。损失准备缺口即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贷款应提准备-准备缺口)/贷款应提准备×100%,所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越大,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越低。拨备覆盖率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风险的程度,即为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贷款应提准备-准备缺口)/不良贷款余额,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损失准备缺口越大,拨备覆盖率越低。银监会自成立以来,根据审慎监管路线图,明确了提高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性的监管理念。各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和自身抵御风险损失的需要,计提拨备,弥补缺口,主要商业银行1账面损失准备金缺口从2002年的13431亿元减少到2006年的4547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相应从6.9%上升到34.3%。2003年到2004年损失准备金余额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虽然当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也大幅下降,但是由于损失准备金余额下降较大,拨备覆盖率下降了5.5个百分点;2004-2006年虽然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下降18.39%;28.99%;4.05%,但由于损失准备金余额逐年增加,拨备覆盖率因此显著上升,说明商业银行覆盖风险损失的能力增强。从整体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在不断提高。但是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是有差异的,实际缺口往往大于账面缺口。实际缺口考虑商业银行测算预期损失的准确性,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偏离度,修正应提金额,从而得到实际计提金额与应提金额之间的差额。监管部门定期对贷款分类偏离度进行检查,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偏离度调整分类,增提拨备,起到了减少准备金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的差异的作用。但是,要促进商业银行真实揭示贷款风险状况,增强评估损失准备充足性的科学性;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对影响计提准确性和产生实际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计提的制度依据。一是监管部门下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该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损失准备,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计提2%;25%&;50%和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虽然该制度只是原则性指引,但这是商业银行计提损失准备的最低比例要求,计算结果通常作为应提数来考核实际情况。二是财政部的六个制度。由于制度对其他制度的内容都有所覆盖;更新,与国际会计准则最为接近,根据年报披露,各行在实际操作中均主要执行这两项制度,即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信贷资产,以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式测算信贷资产可收回金额,实际计提金额应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信贷资产可收回金额)。如果实际计提金额达不到这一数值,即存在缺口。审慎的商业银行通常也会将这一数值与固定比例计提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差别不应太大,可以互相修正。三是国家税务局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局令[2002]4号,简称“4号令”)。该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l%计提的部分,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即一般准备金可以免除所得税,而专项准备金虽然计入成本,但是不能免税。2;测算准备金的方法。根据财政部规定,商业银行对单项金额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也可以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因此,目前测算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通常采取组合测算与单笔测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组合测算的范围和方法。通常为五级分类为正常且单笔余额小于一定金额的贷款;贴现;贸易融资等按照余额的一定比例组合测算。有的行对笔数多;金额小的个人消费贷款也按照五级分类结果进行组合测算。(2)单笔测算的范围和方法。五级分类为正常但单笔余额大于一定金额的贷款,欠息;逾期的对公贷款,欠息或逾期一定期限的个人贷款,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方法单笔进行减值测算。3;预期减值损失和现金流折现的方法。信贷资产减值损失=信贷资产账面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该笔贷款未来现金流量越充足,预期损失将越小。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由通常信贷经营部门客户经理根据信贷资产自身现金流量的特点逐笔预测,风险管理部门审核,会计部门记账,测算公式如下:其中:P是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Fm是信贷资产第m笔未来现金流量金额,i代表年度折现率,t是第m笔未来现金流量距本季度末天数,n是总笔数。其中最关键的指标是年度折现率i和未来现金流量Fm的确定。年度折现率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1)贷款年度折现率。通常年度折现率采用贷款合同利率,其中,浮动利率贷款的年度折现率采用最近一次浮动调整后该笔贷款所适用的利率。如果发生专项费用,其年度折现率是指将该贷款在预期存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发放时的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2)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银行卡透支年度折现率采用垫款或透支发生时的利率。该利率难以确定的,通常采用当期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确定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金额,即预计在信贷资产剩余期限内可从借款人回收的贷款金额,一般需要测算出多个方面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从借款人;保证人;其他贷偿人;处置抵押物;处置质押物;其他偿债资产收回的现金流量。年度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过程直接关系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准确性,是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核心问题。其原理如上所述,但是各行在确定Fm和i时考虑的具体因素会有所不同。三;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因素:实际缺口的产生计提范围和方法的科学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对发放;提供信用并承担信用风险的信贷资产计提损失准备,具体包括贷款;贴现(含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包括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福费廷);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银行卡透支和法人账户透支等。但部分商业银行实际计提过程中对仅对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表内信贷资产计提准备,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贸易融资(包括进出口押汇);法人账户透支以及表外信贷资产未计提专项准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范围未能覆盖所有承担风险的信贷资产,影响损失准备计提的充足性。监管部门和财政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监管部门要求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计提损失准备,财政部要求根据资产减值状况计提。前者规定了每类资产的计提比例,后者则主要是运用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测算损失。比例计提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标准明确,缺点是不够精确。现金流折现方法可以逐笔测算贷款预期损失状况,对不同贷款损失的预期不同,但对贷款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不易准确,而且缺乏量化的判断标准和刚性的测算方法,对客户经理的经验;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主观看法的依赖更强,给故意低估和高估贷款损失留下较大空间,刻意掩盖真实风险较为容易,易产生道德风险。抵(质)押物评估和处置的科学性也是影响计提准确性的要素。评估人员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可能会使得抵押物价值高估,而人为提高抵押物的价值从而促进贷款的发放则是产生抵押物价值高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账面看,损失准备缺口可能不大,然而由于抵押物价值高估,损失准备的实际缺口可能会较大。;风险分类和预期损失的准确性。贷款风险分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贷款内在损失的认定过程,是对贷款实际价值的估价过程,其原理是不同风险类别贷款的预期损失程度不同,相应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损失准备,而该比例也是根据历史数据大致测算而来。分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计提专项准备金奠定前提和基础。现金流折现方法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也是对贷款预期损失的认定过程,也要考虑五级分类情况,其核心评估要素与贷款五级分类时实质是相同的。因此两种方法下,贷款五级分类对损失准备计提情况都有一定影响。五级分类结果如果偏离真实贷款质量,必然影响准备金的充足性。虽然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了五个类别贷款的核心定义,但所提出的分类依据的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较弱,定性因素较多;定量判断少,五级分类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分类人员的主观判断。商业银行具体分类过程中,还存在贷款分类制度执行不严;通过下达不良贷款计划控制不良贷款规模;贷款分类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信贷系统没有贷款五级分类功能模块;资产质量考核制度存在缺陷;监督问责机制不到位;监管意见不落实等方面问题,进一步造成了五级分类不准确;真实风险暴露不充分。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虽然账面准备金缺口在缩小;准备金覆盖率在扩大,但损失准备实际计提不准确的问题仍然存在。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情况。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区分:资本的功能是覆盖非预期损失,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则是覆盖预期损失。但是资本和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又存在联系。为了鼓励银行足额计提准备金,同时考虑到并非所有计提了一般准备金的贷款都会发生减值,巴赛尔旧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都明确,一般准备金可以有限制地纳入附属资本,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25%。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则规定,银行必须将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的预期损失总额与所计提的各种合格准备金总额(包括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与国家风险准备金,不包括为股权暴露和证券化暴露计提的专项准备金)进行比较。当准备金超过预期损失总额时,在0.6%风险加权资产的上限标准内,可将两者的差额计入附属资本。准备缺口如果有的话,应该从资本中扣除。此项扣除将分别从一级资本中扣50%,从二级资本中扣50%,与新资本协议中其他资本扣减项目一致。由于一般准备可全额计入银行附属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专项准备不纳入附属资本,不减免所得税,并要计入当期损益,作为成本冲减利润并影响核心资本的增长,为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目标,商业银行缺少足够的激励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如果欠提的损失准备要从资本中扣减,为了保证不存在损失准备缺口以避免扣减资本,在利润不足以计提损失准备的情况下,银行也有动力调整对损失的预期或贷款风险评估,故意低估风险和预期损失,以保证名义资本充足和利润考核达标。四;监管建议1;细化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第一,明确表外信贷资产的计提。表外信贷资产同样承担着风险和损失6,监管部门应在制度中明确要求表外风险资产损失准备未计提和计提不足的应补充提取,测算损失准备缺口时也应考虑表外风险资产的欠提情况。可将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范围的规定细化到具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各类信贷资产项目上,从而进一步规范银行计提范围,严格银行风险管理。第二,改进对折现率和预期现金流的测算。监管当局应加强指引,可研究;比较各商业银行做法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合理确定测算现金流时要考虑的要素,提供较为科学的测算参考方法,减少主观性,提高准确性和规范性。考虑与财政部政策的一致性,仍可将固定比例计提与现金流折现方式计提有效
本文标题:贷款损失准备缺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9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