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研读摘要
注:1989年11月5日-12日,本人(励志禅者)花一星期时间研读该书,以下是研读笔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研读摘要该书是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于1968年问世,立即在美国政治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退第一节政治差距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在于政治统治程度的高低。政治差距与经济差距很相似,两者互有关联,但并不完全相同,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拥有高度的政治体系,而经济福利水平很高的国家其政治状况却可能混乱不堪。其实,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是两个独立的目标,一个方面的进步未必就同另一方面的进步有关。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则可能阻碍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发展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在构筑一个由统治人的人操作的政府时,最大的难题是:你必须首先使政府能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还需迫使政府能自我控制。第二节政治制度:共同体与政治秩序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社会势力的增长和多样化。卢梭有一句常被引述的名言:“一个强有力的人,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否则他就决不会有足够的力量永远成为主宰者。”如果完全没有社会冲突,政治制度便没有必要建立;如果完全没有社会和谐,政治制度也无从建立。从历史的角度看,政治制度产生于各种社会势力间的分歧和相互作用;它是解决各种社会势力间分歧的程序,也是组织手段逐步发展的结果。“一个国家缺乏变革措施,便失去了自我保存的手段”。“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政体,才是较好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建立具有凝聚力的政治组织比建立具有凝聚力的军事组织要难得多,但两者基本上大同小异。协调合作和服从纪律的能力,对战争和政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位人类学家说过:“无论文明的程度如何,有效的社会组织从事和平事业的技巧,与进行集团冲突的技巧,几乎完全一致”。政治制度与公共利益。在复杂的社会中,公共利益也是一种复杂的问题。第三节政治参与与政治腐败现代化与政治意识。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的活动的一切领域。理性化的权威、分化的结构以及大众参与,是区分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的标志。腐化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腐化可以成为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传统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人曾指出:诸如埃及那样的社会中,政府减少腐化现象的尝试所带来的后果,是给经济发展设置了新的屏障。就经济发展而言,如果政府是个僵化和过于集权的,那么廉洁一点儿还不如腐化一点儿为好。对于一个传统规范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社会来说,一定程度的腐化会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润滑剂,可减少现代化道路上的阻力。要减少腐化,要使政治参与组织化和程序化。就政治参与而言,似乎有必要区分为三个层次:在最低层次,参与只限于少数传统贵族或官僚精英;在中级层次上,中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在高度参与型政体中,精英、中等阶级以及民众,都参与了政治活动。就政治制度化而言,区分出高度政治制度化的体系和低度政治化的体系,也许就足够了。从一定程度上讲,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的主要区别在于政治参与水平不同,而发达政体和不发达政体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政治制度化程度的高低。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和欧洲第一节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就政府制度现代化而言,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第二节权力的合理化第三节结构的分化第四节都铎式制度和大众参与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第一节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要成功地适应现代化,一个政治体系必须首先能够创新政策,即用国家行为来推进社会和经济改革。一个政治制度的第二个条件是具有将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势力成功地吸收进政治体系之中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新的社会意识。传统的社会势力、利益、习惯和制度都是根深蒂固。改变或摧毁这些传统势力需要将权力集中于热心推行现代化的人士手中。要摒弃根深蒂固的传统利益,就要求经常动员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就要求能将因现代化而兴起的社会力量吸收进体系中。主要问题不在于攫取权力而在于创造权力,在于动员和组织社会集团参与政治。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斗争。较为典型的是,现代化对一个权力分散、组织松懈、封建的传统体制的第一个挑战,是把权力集中起来以促进传统社会和经济发生变化。第二个问题是,扩大体系的权力,动员和吸收新的参政集团,共同建立一个现代政体。这是当今所谓现代化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二节传统的政治体制第三节政策革新:改革与自由对传统社会的稳定构成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外国的武装侵略而是来自外国的外国的思想侵略。印刷品和口头语言比军队和坦克传播更快且渗透更深。第四节集团固化:多元主义与平等把现代性与集权和革新政策的能力等同起来,这至少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就此意义而言,一个传统政体变得越“现代”则越难以适应参与的扩大,而参与扩大乃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化造就了新的社会集团,同时也在就集团中创造出新的社会和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从长远来看,都必须以社会上各种集团的参与为基础,选举、议会、政党都是现代化社会中组织参与活动的工具。我们可以公允地得出如下结论:传统政治体系的结构越多样化,权力越分散,则其政治现代化将越不具备暴力性,也越容易适应政治参与的扩大。事实确实如此: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化和很少社会流动性的分权或封建的传统体制,比分化的、平等的、开放的、流动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更易于产生现代民主政治。第五节君主的困境:成功与生存每个社会都用自己的模式去融合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现代化破坏从了传统阶级的支持,并在现代阶级中产生了更多敌人,而不是相反。第四章执政官统治与政治衰败第一节执政官统治的渊源在政治现代化的诸方面中,军人干预政治是最突出或最普遍的现象,无论哪一个大陆或国家,军事干预明显成为政治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些军人干预政治明显是受崇高的公职理想所促动的,而另一些人则更明显地是受私利的刺激所致。促使军人干预政治的原因,同样也适用于工会、商人、学生、教师对政治干预的分析。这些原因并不存在于集团的性质当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的结构当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它们的存在是由于这些社会中缺少有效的政治制度或者只有不健全的政治制度。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治活动和政策以及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和神话,发生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因此,革命不同于起义、反叛、暴动、政变或独立战争。政变本身只改变领导权和政策,叛乱或起义可能会改变领导权、政策和政治制度,但不会改变社会结构和价值观。革命是现代化所特有的,它是实现传统社会现代化的一种途径。革命是现代化世界观的终极表现,这种世界观确信,人类的力量可以控制并改变生存环境。人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权利这样做。现代革命的先驱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革命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它并非在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社会形态中都会发生。它并不是一种普遍性范畴,而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它不会发生在社会和经济结构很简单的高度传统的社会之中,同时,它也不会发生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之中。革命最容易发生在经历了一定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但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却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的社会之中。政治现代化意味着使新兴的社会集团获得政治意识,并动员它们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相应的社会制度,以有效地吸收和组织这些新兴社会集团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革命的政治实质是,以一种飞快的速度迅速发展政治意识,并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而现存政治制度却不可能用这种速度吸收新兴社会集团。一个彻底的革命还包括第一个阶段: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并使其制度化。成功的革命往往把迅速的政治动员和迅速的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但并不是所有的革命都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衡量一场革命的革命性程度的标准,是政治参与扩张的速度和范围。但衡量一场革命成功与否的尺度,是革命所创立的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因此,一场全面的革命,包括用暴力迅猛地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卡斯特罗在古巴革命中既扮演了克伦斯基,又扮演了列宁。武力是权力的源泉,但只有当武力与合法性原则联系起来时,它才具有长期的有效性。既然在大多数现代化国家农民是最庞大的社会势力,因此,最具有革命性的领袖总是那些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政治行动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许诺吸引农民和其它下层社会集团,然而一般来说,都要辅之以民族主义的口号。这个过程会导致政治共同体的重新组合,并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的基础。东方型革命和西方型革命不同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革命前政权的性质。革命的制度背景和社会背景革命的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政治制度的一定状况和社会势力的一定状况巧合在一起时,可能发生革命。从这个角度看,革命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第一,政治制度没有能力为新的社会势力参与政治以及新精英进入权力层提供渠道。第二,迄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社会势力渴望参与政治。如果某个集团认为,它需要某一种象征性或物质性的利益,而此种利益的获得只有在政治领域中坚决贯彻自己的要求才能实现,那么这个集团通常会产生参与政治的渴望。抱负甚高的社会集团和僵硬的政治制度,是造成革命的两个因素。抵制政治参与扩张的制度以及要求扩张的社会势力的存在,是革命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革命必定意味着许多集团都对现存秩序怀有不满情绪。革命是多方面功能失调的产物。只有许多集团组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革命。一场大革命的产生,不仅需要都市中产阶级和农民对现存秩序产生疏离感,而且他们还必须能够同时采取行动,并获得同时行动的诱因。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契机采取联合行动,革命也是可以避免的。城市与革命在城市,哪些社会集团最可能变成革命性集团呢?显然有三种可能:游民无产阶级、工业工人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理论上,贫民窟本应成为共产运动和其他激进的左翼运动的支持者的强有力的源泉。但这种现象却很少发生。倘若那些贫民把选票投给反对党,他们通常也只投给右翼集团,而不是左翼集团。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比社会阶层较高的人表现得比较保守。长期在都市居住,加之缺少职业流动的机会,容易造成政治激进主义。在大多数现代化中,社会真正具有革命性的阶级显然是中产阶级,它是都市中反政府活动的主要源泉。一般地说,最初登上社会舞台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兼有传统遗产和现代价值观念的知识分子。此后,中产阶级逐渐发展为文官、军官,教师和律师,工程师和技师,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中产阶级各种成分中,知识分子是最具有革命倾向的成分。知识分子的背景是革命的前兆。在现代化国家,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知识分子充当革命角色的能力,取决于他们与其他社会集团的关系。知识分子煽动革命的能力,取决于他们赢得其他社会成分广泛支持的能力。农民与革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革命性,但它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却无法进行革命。农村在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的角色是一成不变的:它永远是反对派的发祥地。但农村的角色是可变的:它或是充当稳定的源泉,或是充当革命的源泉。对于政治体系来说,城市反对派虽然能起到扰乱作用,但并无政治威胁;然而,农村反对派的作用,却是致命的。谁控制了农村,谁就控制了整个国家。政府与都市具有革命性的知识分子之间争取农民支持的斗争,成为基本的政治竞争。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革命联盟与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激发农民的尝试几乎总是遭到失败,除非农民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给他们提供了造反的具体动机。一般来说,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恰恰可以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政治,并为都市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合作奠定基础。民族主义是革命联盟的粘合剂,是革命运动的电动机。以革命为手段的政治发展在所有革命中都会出现同样的经济现象:食物短缺、生活无保障、生产计划出现混乱、浪费以及无效率。这也就是托洛茨基所称的历史进步的基本代价。经济贫困是革命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旧政权下可能是无法忍受的物质贫困,却是新政权力量的一种证明。人们的食物和其他物质享受越少,就越珍视他们未知付出过重大牺牲的革命所取得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成就。革命的真正历
本文标题:《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研读摘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3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