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基本假设:1.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基本内容:如果人均收入高于生存工资:由第二个假设,人口↑。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此时人口不再增长。如果人均收入低于生存工资:由第二个假设,人口↓。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简单的数学模型:人口处于增长的状况(即速度大于零),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缺陷:1.资源约束假设: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2.人口增长方程:人口增长不主要取决于婴儿的存活率(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方框: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的迅速老化。贝克尔的人口理论:生育的收益:1.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生育的成本:父母投入时间和金钱贝克尔特别强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生孩子的边际收益递减:1.从孩子作为耐用消费品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是下降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生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1.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2.其次,养育孩子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父母从事生产或经营上的时间就会下降。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时间投入较少时,其边际报酬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父母现期收入损失在边际上的增加,即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父母的收入水平、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人力资本的回报、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劳动参与、社会保障的健全程度、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人口转型: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而言,第二阶段后半段的人口结构相对于其它两个阶段具有优势。在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更丰富,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是劳动人口比和它的倒数,人口抚养比。劳动人口比是劳动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之间的比例,人口红利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的原因:抚养负担轻(当劳动人口比例较大时,老人和孩子的抚养负担相对较轻,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而不是消费上)、劳动力供给(劳动人口比例高的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比较充沛)、创造力(年轻人没有约束,创造力高)、储蓄(正当壮年的人口的国家储蓄率比较高)。随着劳动人口比例的增加,一个国家的产出将增加,从而增加出口;另一方面,劳动人口比例增加也导致一国收入的增长,从而提高该国的进口。第3章农业和经济发展传统农业的贫穷但有效(舒尔茨):“贫穷”即较低的生产力水平:1.单位面积产出较低;2.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有效”即资源配置效率: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方框:恰亚诺夫的“自我剥削”机制:当农户可耕作土地减少时,农户会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精耕细作)。结论: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必须尽可能地提高粮食产出,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把土地分给更多的农户,从而降低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全社会来说是最优的选择。高水平陷阱:指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前的状态。土地分布不均存在的问题:1、在社会层面,土地雇佣可能导致雇农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特别是雇农中的长工,他们吃住在地主家里,往往因为贫困而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形成对地主的依附关系。2、在经济层面,土地租赁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不同租赁形式的效率损失来源:固定租:佃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却承担了全部风险,导致效率损失。分成租:佃农只分得一部分收入,他对土地投入的激励会下降,导致效率损失。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为“现代要素”投入:1.机械的广泛使用2.化肥、杀虫剂等现代化学品的普及以及生物技术带来的改进。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保障粮食供给、提供就业、缓解贫困、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农业份额的持续下降的原因:一、供给方面:1.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2.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的相对价格会降低。3.劳动力也将转移到相对价格高的产业。二、需求方面:1、农产品主要是食品这样的必需品,而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即当收入增加1%的时候,人们对食品的消费增长会小于1%。2、当收入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收入份额会被用在非食物产品的消费上。第4章结构变化结构变化三个典型事实:(1)农业就业比例下降(2)工业(包括建筑业和运输业)就业比例先上升后下降(3)服务业就业比例持续上升。工业份额的驼峰曲线:即工业份额不是单调上升的,而是会在人均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趋于下降。(一个国家是否越过了驼峰的顶点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结构变化的转折点。)结构变化的原因:一、偏好特点:农产品收入弹性小于1;服务品的收入弹性会收入水平上升;工业品收入弹性则不变。二、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率高于服务业。三、经济开放:工业品和农产品属于可贸易品,而多数服务业则属于不可贸易品。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不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内供给和需求决定。四、产业转移和全球服务业的兴起:随着本国工资的提高,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别的国家,剩下的仅为研发部门,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服务业的比重自然开始提升。卡尔多事实:劳动和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在长期基本保持不变;劳均资本的增长速度在长期基本保持不变;劳均产出的增长速度在长期基本上保持为常数;资本/产出比在长期基本保持不变;投资回报率在长期基本保持不变;真实工资保持增长。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劳动力和资本向服务业转移,意味着服务业对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报酬较高。在通常情况下,一种要素在一个部门的边际报酬较高也意味着这种要素在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平均产出)也较高。因此,结构变化带来“无成本”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集聚效应:节约成本,增加需求;二、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三、促进结构变化;四、有利于污染治理第5章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构剩余劳动力指的是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森认为,影子工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是不变的,即在一定范围内,劳动时间的增减不影响影子工资。那些可以移走而不会影响家庭产出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方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1.城乡收入差距高达3.5倍,属世界第一2.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非常大,根据CHARLS调查数据,政府或事业机构的养老金的中位数最高,为每年24000元,为新农合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多。3.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也很大。在城市,绝大多数年轻人完成了高中教育;在农村,多数年轻人的教育水平在初中或以下。4.农村享受比城市少得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是远不如城市。第6章经典理论中的资本积累问题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李嘉图模型:无资源约束的情况:基本设定初始资本存量为K0,劳动力存量为L0。只有一家代表性企业,利用资本和劳动力生产一种工业品,其生产技术为不变规模报酬市场为完全竞争,因此生产不产生经济利润,资本家只得到资本的回报,工人只得到工资。假设1.资本家将资本收益全部用于投资2.工人把工资所得全部用于消费短期劳动供给不变,工资上涨。长期生存工资不变,劳动力持续增加。资本回报不断增加,投资增加,整个经济保持增长。有资源约束的情况(粮食价格、土地质量、生存所需的粮食数量)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一个关键假设:剥削率不随时间改变随着资本积累的深化,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资本有机构成J上升,从而利润率p下降,资本积累失去动力。在此意义上,资本主义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哈罗德—多马模型: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储蓄率。索罗模型:单部门模型。三个核心变量也是状态变量:资本、劳动力和总产出-收敛,即国家之间人均收入分布的方差缩小-收敛,随着人均收入(资本)的提高,并越来越接近稳态水平,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将下降。绝对收敛,指无论国家之间的稳态是否相同,都发生收敛;条件收敛意味着,只有稳态相同的国家之间才能发生收敛。索罗模型只能得到条件收敛,得不到绝对收敛。第7章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发展“大推进”的含义:如果各个行业的所有企业一起生产,那么需求就会很大,于是所有企业的规模都会超过最小经济规模。为了让经济跳出没有工业化的陷阱,政府必须扮演协调人的作用,让起始时期进入工业化的部门比例大于一定的数量。外部经济:市场中的规模经济原因一:学习(企业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也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形。)原因二:劳动分工(人专门做一件事情,就会熟能生巧,效率自然会提高。)原因三:市场规模扩大(即使没有劳动分工,没有学习,也没有内部经济,市场本身的规模的扩大也会造成市场整体的规模经济。)“斯密悖论”的解决: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都是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变量,不能说谁决定谁。纵向外部性:赫胥曼模型:经济增长可以开始于少数几个部门,它们的增长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些少数先发部门具有较强的技术或需求外部性,从而更能带动其它部门的发展。结论:倘若最终消费品部门的现代技术企业起始的规模较小(即资本存量较低),则它就无法支撑对中间品的市场需求,中间品的垄断厂商无法达到最小有效规模,因而就会退出市场。这样,最终消费品部门的现代企业也无法生存,只有传统企业生产。反之,如果最终消费品部门起始的规模较大,则中间投入品厂商就可以跨过最小有效规模的门槛,而中间品产品产量的增加反过来又导致其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最终消费品部门的发展,最终经济收敛到一个较高的均衡上。第8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就是指使用相同的投入要素组合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反过来,使用更少的投入要素组合来生产同样多的产出。中性技术进步,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不改变资本和劳动投入比例的技术进步。(eg:管理经验的提高、制度的改进、新的工艺和新的产品、通过外部经济中的学习效应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在给定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的前提下,资本-劳动比例增加的技术进步。劳动偏向的技术进步:劳动偏向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在给定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的前提下,劳动-资本比例增加的技术进步。增强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增强劳动力的技术进步指的是提高劳动力技能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是一种替代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增强资本的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和技术选择:在索罗模型中,在稳态相同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低的国
本文标题: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北京大学出版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6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