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界的水循环》观课有感新的一年的暑期研修培训又开始了,这给这炎炎夏日注入了一股凉意,让人如沐春风,心静,又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时刻了。我们都是欣欣然的面对。今年的研修是“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方法。我看了好多视频,一睹了大城市教师人的风采,充实了自我。其中孙婧老师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此谈点感想:这节课共分为课标分析,课程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部分。孙婧老师以身边的事实---示意图----模式图----抽象概括表达贯穿整节课,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其中的两幅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自然而然画出观察到身边事实的示意图,进而升华到模式图,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这真是一节好课。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都会明确初中地理基本上主要以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初步综合,全面综合阐述地理问题为学习任务,而进入高中,地理问题的学习转变了。高中地理则是以建立模型,形成解释为主要任务。孙婧老师给本节课准确定位就是建立水循环模型,进而引申出如何干预各环节,水循环意义等问题。一条主线引出其他问题,环环相扣,自然而然的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案例教学,以潮白河为例引出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慢慢导出其他区域的水循环情况,完善各种水循环类型。孙婧老师设计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环节,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升华了学生归纳总结,思维养成的能力,达成了预定目标(完善了自然环境规律和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孙婧老师渗透了空间尺度的变化:从居住小区的潮白河有水了(局地)到潮白河流域的水循环(区域)再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全球),由点及面,由身边的小事件到自然原理的呈现,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的完善,这也是一种地理问题的解决途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很多知识都需要建立模型,比如洋流,地壳物质循环,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工农业区位分析等等。这些课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都需要我及同事钻研,找出一套教学体系,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这都得益于孙婧老师的教学思路,我会好好借鉴,好好应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多看教学用书,多思考教学方法,多参加教学研修,逐步开阔自己的视野,打开思维,不断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开阔。
本文标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