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学科地位。课程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地位:他在哲学认识的层面上,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爱因斯坦:它是“全部科学之母”。1、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2、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1)万物的本原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利特—火;恩培多柯勒“四元素说,火土气”;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原子论的基本思想:原子是最小不可分、运动不停息的物质微粒;原子在性质上相同,在大小和形状上是多种多样的;原子在无限虚空中彼此吸引和排斥、分离和结合,构成了自然界的多种对象和万物的运动。近代:道尔顿化学原子论现代:原子结构理论(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恩培多克勒《论自然》,写宇宙(3)“自然”的含义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的生长发育的有机体。关于生命起源的一些猜测:生命起源于泥潭;人是鱼变的;心脏是人体中心;脑室思想和感觉的器官。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自然界的一起东西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对自然界作直观的考察。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局限性:(1)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切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恩格斯批判:“滥用力的概念。”(2)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密切相关。(3)不彻底性: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陷入神学目的论。林耐:动植物物种和人是上帝创造的;牛顿:上帝是“第一推动力。”5、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科学地主要成就:牛顿,机械自然观;康德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的拉普拉斯在《宇宙系统论》中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趋完整的星云假说。后人将这个学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②地质“渐变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里,地球及其表层上的生物发生过许多次变化。法国博学家居维叶根据生物化石和底层的不断连续性,提出了灾变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主张地壳演化的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迈尔、焦耳、格罗夫、科尔丁等通过不同途径证明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化学成就尿素的合成—1828年法国化学家维勒人工合成尿素,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元素周期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⑤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1838年,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⑥电磁场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6、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处理这类对象的科学。7、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得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的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基本思路有四点:(1)把对象作为系统考察,从整体、部分和环境相互作用解释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2)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及系统性质。认识系统的目的就在于把握这种系统性质。(3)把系统看做是开放的动态系统。(4)侧重于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研究对象。8、生态理念。生态理念: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他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源。1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要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代内公平:发展需满足整代人而不是部分人的需要。11、科学事实及其作用。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时间、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说什么就针对什么,不是笼统地概括、归纳、总结)。作用:(1)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2)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12、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为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常识性解释。13、科学理论及其特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客观真理性: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全面系统性:能对与它有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做出统一的、比较精确地解释与说明。(3)逻辑完备性: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完备性和无矛盾性。(4)科学预见性:解释已知、预见未知。14、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2)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前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要考虑完成客体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4)需求性原则:要把握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1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1)一致对应性:假说应与经过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相互支持,毫无理论背景的假说是不成功的。(2)可解释性: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3)可预测性:假说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做出推论。16、评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归纳: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倒一般的方法。培根认为科学过程就是靠实验和归纳,它排斥演绎。它是归纳派的代表。通常认为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不完全归纳分为:简单枚举归纳(常用)、科学归纳法。“不完全归纳具有或然性,完全归纳具有必然性”这是归纳派攻击演绎派的基石。很多问题都是靠不完全归纳解决的,不完全归纳常用更多事实来证实自身。演绎方法:即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的“三段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含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演绎推理的突出特点是结论具有必然性。17、评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能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的扩展,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其思维能力的强弱称为一个人思维的发散度,不发散与发散过渡均不宜。收敛性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尽可能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中国思维有很强的收敛性特征。在选题的过程中要用发散思维,设法想出更多题目。选定题目后要用收敛思维,持之以恒。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缺点。18、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从伪证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模式。他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伪证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的提出假设,通过伪证,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不间断的革命。伪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排除错误—新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此模式有合理之处也有缺陷19、技术。技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2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2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狭义: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23、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1)公有主义: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默顿总结其规范为:创造知识、造福人类。(2)普遍主义:科学标准的一致性。(3)吴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比应以科学谋取私利。(4)独创性: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论文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说。(5)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24、科学活动中心。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称为“科学活动中心”。25、带头学科。带头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课后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