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教。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佛教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解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菠萝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哲理诗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指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指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在去世火化后遗留于人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区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在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想、行、识这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邪恶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者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锤。依波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以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三世诸佛,依波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的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故知波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是灵验,绝不虚无。【故说波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的成就自己的一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色不异空(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空不异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为的物质世界)色即是空(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垢不净(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洁净)不增不减(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无受想行识(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对于真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无色声香味触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感觉和概念)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识也全部都是错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没有后世报应的所谓十二因缘)乃至无老死(就连生老病死也是胡说)亦无老死尽(更没有生死轮回的道理)无苦集灭道(没有生死烦恼,没有贪婪和恐惧,也没有所谓的真理)无智亦无得(既没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识)以无所得故(这才是超越了人类精神的惟一真实的世界)菩提萨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达了波罗蜜多觉悟的彼岸)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和妨碍,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人类精神影响的缘故)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恐怖,远离那些违背自然的思想)究竟涅槃(所以菩萨观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烦恼)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佛以及一切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的境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无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成佛的境界)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咒语)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最最伟大的咒语)是无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语)能除一切苦(能够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烦恼和苦厄)真实不虚(佛无妄语,自然真实)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这是众生修行般若智慧抵达波罗蜜多觉悟的密咒)即说咒曰(咒语曰)揭谛揭谛(去吧去吧)波罗揭谛(走过所有的道路)波罗僧揭谛(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菩提萨婆诃(欢呼觉悟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經文僅二百六十個字的迷你小典,但言簡意賅,般若思想體系完整,自譯本完成後,代代傳誦不絕,至今佛教徒每日佛前課誦中,是必課的一段。一般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系列,每部經典總是分成序分、正分、與流通分。如《阿彌陀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經文大都均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為起首,其次,再述與會的大菩薩、大比丘僧等成員人數等,此即為該經的序分。而經文的末端,總是以「佛說是經已,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作收尾,是為該經的流通分。但自幼習誦的《心經》,卻是一開經便出現「觀自在菩薩」,然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繼之。既無記載參與法會的人物,也無交代地點。好像一部經,沒有了經文的序品,便直接進入經文的核心。其實原始梵文《心經》,是有記載釋迦佛說此經的原委的。《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名Prajñāpāramitāhrdaya-sūtra。自梵文譯成為漢文,史上相傳計有七個同本異譯本,即:第一譯,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約譯於五世紀。第二譯,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約譯於七世紀。第三譯,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約譯於八世紀。案,法月,梵名Dharmacandra,音譯達磨戰涅羅,唐代譯經僧,東印度人,一稱摩提國人,開元十八(730)年安西節度使呂休林之引薦,而於二十年(732)抵長安,貢獻方術、醫方梵夾、藥草經書,並譯佛經。第四譯,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約譯於八世紀。案,利言,唐代龜茲人,名地戰溼羅,字布那羨,曾從西域沙門法月修習內外之學,開元十四年(726)受具足戒,廣研大小乘經、梵書、漢書、西域語。開元二十八年,隨師法月入長安,以方藥本草呈玄宗,參與《般若心經》之翻譯工作,開元二十九年隨師法月西歸。天寶十三年(754)再度東遊,次年,入武威,住龍興寺及報恩寺,助不空譯經。貞元四年(788),任職譯語。次年隨侍般若三藏,任《那羅延經》之翻譯。般若,北印度迦畢試國(罽賓)人,七歲出家,十二歲受具足戒,二十三歲至中印度那爛陀寺,遊南海諸國,建中二年(781)抵廣州,旋入長安。貞元六年奉命出使加溼彌羅,受賜「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第五譯,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約譯於九世紀。案,日本天台宗第六祖圓珍,於853年赴唐,在長安等地居五年,曾從般若怛特羅學兩部密印,又從智慧輪三藏習受兩部祕法。第六譯,大蕃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約譯於九世紀。案,法成,西藏譯經師,藏名Chos-grub,生於後藏達那,為吐蕃貴族管氏家族後裔,幼年生長於敦煌,嘗住西藏果耶寺,任吉祥天王之翻譯官,封號為「大蕃國大德三藏法師」,曾將二十多部漢文佛經譯成西藏語,會昌二年(842),法成住甘州(今張掖)修多寺,譯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流傳於敦煌一帶,敦煌石室藏有此譯本,被稱為「敦煌石室本」。第七譯,宋代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譯《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約譯成於十世紀。案,施護,梵名Dānapāla,宋代譯經師,北印度烏填囊國(Udyana)人,世稱顯教大師。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與北印度迦溼彌國之天習災三藏,同抵汴京,駐錫於太平興國寺之譯經院,致力於經典之翻譯。一般流通於大眾,每日課誦的文本,大都是依據以上七個版本之中的玄奘譯本。而玄奘譯本與鳩摩羅什譯本,都是開門見山的以「觀自在菩薩」為開經,但其他五譯本,卻都詳實地記載了此經的前緣,如天竺沙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卻很完整地說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為上首,皆得三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於其眾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祕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
本文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2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