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临床中的药理作用
第一章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临床中的药理作用1.1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概况〖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商品名称:施慧达英文名称:LevamlodipineBesylateTablets〖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化学名称:(S)-(-)3-乙基5-甲基-2-(2-氨乙氧甲基)-4-(2-氯苯基)-1,4-二氢-6-甲基-3,5-吡啶二羧酸酯苯磺酸盐。其结构式为:分子式:C20H25N2O5Cl·C6H6O3S分子量:567.05〖适应症〗(1)高血压(2)心绞痛〖用法用量〗(1)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的起始剂量为2.5mg,一日1次;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增加,最大可增至5mg,一日1次。(2)本品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时不需调剂量。〖不良反应〗患者对本品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1.2高血压与Ca离子通道根据第21届国际高血压学会(ISH2006)公布的福冈宣言中我们知道,目前全世界高血压患者大概有9亿722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相当于成人的26.4%。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当中,我们还发现:发达国家高血压患者大概有3亿3300万,而发展中国家6亿3900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都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其实,我国的高血压现状同样也是惨不忍睹,根据2002年卫生部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我们得出结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18.8%,整个国家的高血压患者大概有1.6亿,所以说,高血压也是我们国家目前关注的焦点。我国高血压的主要特点是“三高三低”,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高,与此同时知晓率低(69.8%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治疗率低(24.7%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控制率低(6.1%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不仅仅是要将血压控制字啊合理的范围内,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已经发现: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同一个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同,所以血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诊断可以看下表一、表二:表一:中国高血压的诊断主要采用200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80表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危险因素血压诊断水平1级2级3级0个危险因素低中高1-2个危险因素中中极高危≥3个危险因素或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高高极高危合并其他并发症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家族史、种族、性别、肥胖、酗酒、吸烟、体力活动少、血脂异常。目前临床上主要把高血压分为两类,即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我们经常提起的高血压其实就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大概占高血压患者的95%。所以说原发性高血压或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的疾病。但是目前我们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是特别了解,相信在以后医学科技的发展下,战胜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日可待的。那么,第二类继发性高血压又称正常高值120~13980~89高血压≥140≥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90症状性高血压,这类型高血压患者是某些已经确定的病因或原因引起的,比如说压力大,来自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常常使我们无法正常的去排解,从而导致高血压,这类高血压患者大约占总人群的5%。有些继发性高血压,比如说单侧肾脏病变、肾脏肿瘤、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主动脉狭窄等一些机体病理引起的,目前我们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针对相应的病因采取措施,高血压的症状一般都会得到缓解的。1.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作用机制目前我们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有两方面,1、生活方式及饮食的改变2、药物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治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5类,分别是: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通常,钙离子拮抗剂主要是指通过阻滞钙通道从而降低血压的一类药物,钙离子是维持机体细胞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的离子,钙离子主要是用于维持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位以及维持正常的神经传导功能。所以钙离子拮抗剂就可以选择性的抑制Ca2+经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具有扩张血管和负性肌力的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末梢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与此同时,还能保证脑、冠状动脉和肾血流量不会减少。也就是利用该拮抗剂对心血管系统的这种作用,从而来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及心率失常等常见的疾病。现在我们接触的钙离子拮抗剂主要分为三类:苯烷胺类、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类。其中二氢吡啶类目前已经有四代了,一代如硝苯地平,二代如硝苯地平缓释片、非洛地平,三代如氨氯地平、拉西地平,四代如西尼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就是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众所周知,氨氯地平的出现不是偶然,它的直接导火索就是硝苯地平风波。1995年,有一位叫Psaty的专家,在一次交流会上介绍了自己做的一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主要对比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结果发现:钙拮抗剂组高血压病人的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了将近57%。就在同一时间,另一位专家名叫Furberg,通过大量的荟萃分析试验,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大剂量CCB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这个结果,他解释说,造成危险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钙拮抗剂快速扩张血管,血压降下来的同时,也导致冠脉血供和缺血心肌部分的血供相对减少。因此,这个现象被命名为“冠脉窃血现象”。然而,CCB的灾难并没有完美的落下荧幕。1996年,著名专家Pahor报告,提出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应用CCB和β-受体阻滞剂相比较,胃肠道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他推测引起这种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CCB的血管迅速扩张和抑制血小板作用导致的。与此同时,其他更具杀伤力的研究陆续出台。一项专门研究老年人降压治疗的队列试验结果发现:CCB类降压药长时间应用导致患者癌症发生的机率明显增加,这一结果也有相应的机制方面的解释:CCB类药物本身具有阻断和干扰细胞正常凋亡的作用,因此,对于已经生成的肿瘤细胞正常凋亡的过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仅仅可以促使肿瘤细胞的形成,更有可能会促使肿瘤细胞不断的生长,甚至是转移。所以,这次CCB类风波之后,带来的临床效应就是CCB类市场份额快速下降,ARB类、ACE类迅速占领市场。与此同时,在1990-1996年期间,第一代CCB类硝苯地平的安全性问题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也正因为硝苯地平的血管选择性低、作用时间短、快速降压等带来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推动了CCB类的发展,在第一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得到了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作用时间长且平稳降压的第三代氨氯地平。
本文标题: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临床中的药理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4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