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件
召弭谤shàomǐ消除、阻止bàng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国语》解题:《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扫除文字读音障碍壅瞽庶矇悖彘耆艾瞍箴yōnggǔshùméngbèizhìqíàisǒuzhēn•小老师讲解•1、召公谏厉王弭谤谏:劝说,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弭: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译文:召公劝说厉王消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互动解疑•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3、是障之也。•目:用眼睛看,名词用作动词。•译文: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障: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堵塞、阻隔。译文: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4、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5、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译文: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亲戚:古今异义。古:族内外的亲属;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译文: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齐读课文,翻译全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文中难点的虚词归纳以告道路以目是以事行而不悖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以按照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所以”固定结构用来……的办法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家祭无忘告乃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就副词才副词竟,却副词你的代词问题: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虐”、“怒”、“杀”“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喜”暴虐、凶残、昏庸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问题: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对立问题: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为民者宣之使言”。问题: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防川”喻1“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1)(2)壅川的后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的危害喻2壅民言的后果问题:“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读)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听)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没过失时该怎么做有过失时怎么做使王“斟酌”采用意见事行而不悖意见效果问题:召公是怎样说出“宣之使言”的好处的呢?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民之有“口”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产出说出喻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问题: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呢?王不听流王于彘后果效果文章特色之一:进谏艺术说理艺术巧设比喻防川防民之口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民之有“口”逻辑严密句句相衔,如第一段“虐”是“谤”因“谤”是“虐”果,民不堪命源于“虐”和“谤”,而王的“怒”“监”“杀”是听了召公劝谏的反应,由“怒”而“监”由“监”而“杀”,“莫敢言,道路以目”又是“怒”“监”“杀”的结果。喻喻在结尾作者只用了十八个字,其中只用了“流王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后果,这四个字隐含了多少实史?国人三年来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等,作这都没有写,只用了四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堪称精炼的典范。“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文章特色之二精炼小结•《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本文标题:《召公谏厉王弭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5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