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一)——学会使用论证方法(一)【知识要点】论证方法按内容分为例证法、引证法等;按修辞分为对比法、比喻法、类比法等;按逻辑关系分为归纳法、演绎法、引申法、假设论证等。一、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1.事例的类别及来源:主要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实,也可以是某一类人,某一种社会现象。另外,文学经典人物形象、寓言故事因为是对社会的典型提炼,说服力强,也可以作为论据。练习1请为下一段补出两个类似的论据。画家画画,独画一枝,总要留点天地,给欣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2.选例的两个原则:一是正确,指例子本身是真实的,并且不管是正面的例子还是反面的例子都能准确地证明观点;二是典型,典型的例子才有说服力。练习2思考下列人物的主要事迹适合证明哪一个论点,你还能想到哪些合适的典型事例?越王勾践、赵武灵王、齐威王、项羽、刘邦、唐太宗观点:①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善于用人③发愤图强练习3下面几个常见的议论语段哪些说服力强?①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句话太对了。比如说我吧,期中考试前……②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我曾从电视上看到,南方某座城市中,有一个青年……③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有的需要坚韧的毅力,越王勾践为灭吴国卧薪尝胆十年;有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小泽征尔面对权威,大吼一声,一定是乐谱错了。3.用例的两个原则:一是精炼,二是扣题。练习4请用至少三个事例证明“学问是苦藤上结出的甜果”,思考一下,自己的用例是否简洁。练习5请补出下面一段议论的观点。苏轼因遭受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写出了气势磅礴的《念怒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名垂千古;蒲松龄科举考试一次次落第,一生潦倒,却写出了怪异灵秀的《聊斋志异》享誉世界:。示例:俗话说:自信能给予人无形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海伦·凯勒虽然听不见、看不到、说不出,但她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她眼盲而心不盲、耳聋却思想清晰深刻、口哑但精神不亚于常人,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她靠的是什么?就是她那坚定的信念,那份强大的自信。郑丰喜天生跛脚,别人说他不能上学,骑不了自行车,一辈子都要跛脚,但他不仅上了学,还年年拿第一;他硬是在体无完肤之后让自行车成为了他的脚;他从小就对家人和自己说:我一定要站起来,我还要穿皮鞋,最终他还是做到了。他也靠着自己那惊人的自信使他这艘汪洋中的小船在大风、大浪等灾害下依然不翻。我们尊敬他们,是因为他们比常人多的那份自信,他们相信自己。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充满自信,无论问题是多么困难。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示例:《关于意志力的几点思考》(节选)意志力是成功的保证。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为之赞叹: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可是要知道,若没有遵义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就不能巩固起来,王明的左倾投降主义不知要把红军推向哪里,正是有了毛泽东坚定有力的指导,红军才能完成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大转移。后来,在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如: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乃至建国后的风风雨雨,毛泽东都镇定自若,克服种种困难,化解了各种危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汗马功劳。意志力是成才的基石。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为了摘取这颗明珠,著名数学家在“四人帮”横行时,不顾嘲笑和诽谤,在没有电灯的六平方米的斗室之内进行着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尽管重病缠身,却仍然专心致志地向“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论的城堡挺进,终于获得了重大成就。贝多芬,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作为作曲家,他偏偏在最辉煌的时候双耳失聪,但是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凭借顽强的毅力,为我们留下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献给爱丽丝》等不朽名篇。尤其是《命运交响曲》,犹如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二、引证法──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示例:证明“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沟通大多时候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温暖了友人远行的孤独。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李白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所以说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关于议论文写作(一)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②开篇如《改造我们的学习》③文章中间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④结尾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四种。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引证法等。二、如何做到到开门见山提论点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像《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1)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上述三段文字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丈,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3)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出。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闻过不跳闻过不跳。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不少见。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跳,说明什么?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高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2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