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绪论_珍惜大学生活_开拓新的境界(15版教案课件)
思想政治教研室李东东1教案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学时:48学分:3授课教师:李东东授课班级:2015级新生授课学期:2015至2016学年第1学期教材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参考资料:1.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4、5、6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5.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7.习近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2015年9月5日思想政治教研室李东东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时数:4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学校园的生活方式,了解大学教育活动的规律,把握大学人际关系的要求,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并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生活目标,努力按照成才目标塑造自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大学生。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新生尽快从各方面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2.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尽快进入创造性学习阶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育和践行的意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讨论、课堂讲授方法为主,并辅以多媒体手段,生动活勃而又条理清楚地阐述整个章节内容。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参考资料:1.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2.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4月30日3.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思想政治教研室李东东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课程教案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同学们好,我先做下自我介绍,我叫李东东,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欢迎大家来到大学课堂,这门课这学期由我和大家来一起学习。我的电话是18696669411,虽然在年龄上我比大家大,在生物学上咱们还属于一个年龄段,相信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话题,也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来说下思修课,这门课共48个学时。从本周到第18周结束。考试安排,最后总成绩等于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主要看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或者课程论文的写作情况;期末成绩就是试卷考试成绩……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新情况,如何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思修绪论的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一个闪光的字眼,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象牙塔”、“精神的家园”,历来是莘莘学子魂牵梦萦、负笈求学的圣地,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理想智慧得以发扬光大的渊薮(yuānsǒu)。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一)认识大学生活1.大学的历史一般认为,1638年英国伦敦大学和1694年德国哈雷大学的成立,是近代意义大学成立的标志。特别是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后,校长洪堡确立了“University”的办学理念,大学一词源于德语中Univeral,即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新的理性组织,是对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我国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1.“大学”这里的大学不是咱们现在的大学的概念,“大”通“太”或“泰”就是大学问,孔子指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道”就是方法,途径等;“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明德”可以看做是好的社会风尚或利民的德政。“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严格说来,近代大学发端并发展于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展现与完善也根源于西方,而中国近代大学的办学体制亦是从西方引进而来。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大学为天津西学堂(1895年)(天津大学前身)和北京京师大学堂(1898年)。至2005年,我国已拥有普通高校1000多所,在校大学生1600余万,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2.大学的内涵现代大学主要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大学贵在其神,不在其形;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这个“神”到底指哪些?思想政治教研室李东东4大学之“大”,因有“大家”而谓大。这里所指的“大家”,是指有大家气度,有远见卓识的大学校长,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大学校长,起码是个教育家,不单是个大教授,要有全局意识,大学校长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大学荟萃着各地大师,学子们则如众星拱月般云集在大师周围,如饥似渴地探索真知。大学涌现了许多掀起时代惊涛骇浪的划时代的英雄人物。如:北大:蔡元培、马寅初、许智宏;清华:梅贻琦、王大中、顾秉林;南大:曲钦岳:南开:毋国光;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杨叔子、周济、樊明武;浙大:竺可桢、潘云鹤;武大:刘道玉、侯杰昌、顾海良:人大:李文海、纪宝成。大学之大,因有“大师”而谓大。大师是大学学术繁荣昌盛的命根子。莘莘学子可从他们身上获得知识的财富和智慧的灵光。竺可桢曾说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大学的名气,主要是靠大师。如北京大学:五四时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汇集了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高君宇、许德衔等大师;新中国成立后,有李四光、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翦伯赞(历史)、曹靖华(翻译)、王力(语言学)等;现在,雷洁琼、陈岱孙、张岱年、黄楠森、胡代光、肖灼基、厉以宁、赵敦华等。大学之大,大学因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实验室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谓大。它们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物质需求,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日日夜夜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大学因对知识探究的高深与博大而谓大。所以,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乃大学的“正大宗旨”,有此,大学生才能在大学探索知识,砥砺品行,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大学也因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雅量而谓大,此为“有容乃大”,有此宽宏的雅量,才有学术的自由,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大学有“大学生”而谓大。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生源,集优秀青年进行教育。其次,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尤其是大师级的学生。如,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35人获诺贝尔奖,6位总统,美国500家大企业老板有2/3在该校学习过,包括:比尔盖茨。清华大学:200多位部长级人物,朱溶基、胡锦涛、吴官正、吴邦国、黄菊等。、3.大学精神精神,这里含义有二,一是表现出来的活力,二是宗旨、主要意义。大学的精神,既是大学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和灵魂“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四)大学的使命和功能1.大学使命(任务、责任)第一继承文明第二生产知识第三陶冶人格2.大学功能(作用、效能)第一人才培养第二科学研究第三服务社会第四文化引领大学是个人才库;大学是个创造源,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技术服务的科研机构;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时代精神代言人)。思想政治教研室李东东5二、适应大学生活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大学,也已经在大学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大学和中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学习上、生活上,大学都有着不同于中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尽快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以适应今天的新环境,新情况。下面先看一个案例:案例:同学们身上也可能出现案例中的情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大学生活的新情况、新特点大学和中学相比,有许多不同中学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入学的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更好地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1、生活方式不同于中学中学时期大多数同学是走读,即使住校,也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和父母,况且不少同学在学校里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在家庭中是重点保护和照顾的对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全不用操心。上大学前,不少同学没有远离过家门,就是入学报到也有不少人是由父母或兄长陪送来的。进入大学后,生活上失去了家庭照顾,衣食住行事事处处全凭自己去处理,不少同学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同学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只要组织和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考虑他人。别人已经按时就寝,他还在放收录机或大声说话;有的同学不善于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生活圈子过于狭小,每天循环往复于宿舍、教室、图书馆和食堂之间,“三点一线”,生活内容单调,因而郁郁寡欢,感到生活枯燥乏味。2、学习方式不同于中学大学阶段在学习上强调要以自我钻研为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堂讲授上,中学教师一般讲课详细,条理性强,形象化,但讲授内容少而且连续上课时间短;而大学教师讲课内容较多,概括性强,抽象化,而且连续讲课时间长。中学教师在课后,还可以经常给学生辅导、答疑;而大学里老师对学生的辅导,相对来说比较少,老师除传授知识外,主要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学习管理上,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侧重督促,检查;而大学对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其本身的自觉性,表扬多于批评,自由多于约束。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小学生是老师抱着走,中学生是老师拉着走,大学生是老师领着走。3、人际关系不同于中学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学时期的同学都是来自较小的地域范围,同学之间彼比都比较熟悉。中学的老师除了讲课传授知识以外,也要过问同学们的思想、生活及家庭情况,平时接触甚多。由于地域范围较小,老师和同学的家庭、家长联系密切,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而且也是挚友,学生有什么思想一般也愿同老师交谈。而大学则不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民族,被此性格不同,风俗习惯,甚至语言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以外,其他方面交流得比较少,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新同学的心理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样,在新的环境中,如果一时得不到老师或朋友的关怀,找不到知心朋友,丰富的情感体验无法倾诉,青春期心理上“闭锁性”的特点,又使得他们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因而常常表现为沉闷、孤独,不少人产生“知音中断”,“知音难觅”的想法,认为大学中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学,因而留恋起中学生活来。这期间在新同学中,多是通过频繁的信件同中学时期的老师、同学联系,交流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绪论_珍惜大学生活_开拓新的境界(15版教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5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