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宋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一、概述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运用艺术手法,通过种植花草树木、改造地形及营造建筑,创作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游憩和调剂生活之用。(一)分类1、按造园手法分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2、按使用者不同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其他园林(二)中西园林的差异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必然各具独特的风格。简单地说,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最为典型,代表了两大流派。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而在西方,则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规整式园林。(三)园林的历代发展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1、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是苑(将山川林木围起来以供狩猎)、园(种植果木)、圃(种植蔬菜)、囿(豢养动物)。以帝王围猎为主在《封神演义》这本讲述周武王讨伐纣王的章回小说中,纣王当时就已经有供围猎行乐的「鹿台」和「沙丘苑台」,周文王有「灵苑」,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更有「温囿」(魏国)、「长洲苑」(吴国)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渭水南边修建了上林苑,开了人工堆山的风气。到西汉时,汉武帝在建章宫中开凿了太液池,在池中堆了三座山,用来象征传说里东海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这三座神山仙岛。总括来说,汉代以前(公元220年以前)的园林,基本上是以帝王贵族围猎的苑囿为主。山水写意化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社会动荡、战火连绵,士大夫们为求精神上的解脱,大多寄情山水,开始注重对自然美的发掘和追求,山水诗、山水画也应运而生,使中国园林艺术走向了与自然山水、诗画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山水写意化,在这时慢慢突显出来。2、全面发展时期唐代(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鼎盛期,文化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诗、书、画及禅宗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园林的内涵。在有利的环境下,园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唐代首都长安的东南部,是当时有名的公共游览区,园林聚集,著名的有杏园、慈恩寺、曲江池等。华清池的龙池镜天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宋代的「花石纲」到了两宋(960-1279),虽然国家积弱,但造园活动却更加普及。宋徽宗为了在京城建造皇家园林──艮岳,更从全国各地搜罗奇花异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乾隆掀起造园热潮明代中期开始,造园风气大盛,在现存的江南名园中,拙政园、寄畅园和瞻园,都是那时始建的。清代时皇家园林之盛,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主要有北京的三山(玉泉山、香山、万寿山)、五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和清漪园)、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和承德的避暑山庄。乾隆皇六下江南,掀起了江南的造园热,最典型的就是扬州瘦西湖,当时在湖的两岸,楼台一路连接,非常壮观。苏州是江南园林最发达的地方,大量的文人、官僚、富豪到这里买地造园,成为江南私家园林最密集之所,在现存的江南园林中,苏州便占了大多数。3、辉煌期-----明清时期(1368-1911)二、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指属于皇帝或皇室的园林,通常也称为苑囿、御苑、御园等。皇家园林按建造地点,可以分为三类:1、大内御苑:设在宫城、皇城之内,离皇帝的住所很近,可以看成是皇帝的宅院。如故宫内的御花园。2、行宫御苑:设在都城近郊的风景点上。如清朝时候的香山行宫、畅春园等。3、离宫御苑:远离都城,是皇家游玩休闲的地方,也可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场所。如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特色,简言之,是规模大,占地广;多借用自然山水地势,因地制宜;内容全面,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名贵花木众多。避暑山庄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大成,分别有康熙题名的36景和乾隆题名的36景,荟萃南北风光,可谓「移天缩地在君怀」。清代画家冷枚的避暑山庄图避暑山庄鸟瞰图颐和园是中国目前保存得最完整、最大的一座古典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园内集中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既有北方山川的宏阔气势,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风格。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二宫门排云门牌楼1、佛香阁及前山建筑群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长廊又名千步廊,全长728米,为世界之最。长廊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为连接在房屋间的有顶无墙走廊,既可漫步长廊欣赏风景,也可免除雨水、日晒之忧。颐和园长廊贯通于前山山麓临湖的地带,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每四根柱子隔为一间,总共273间。从空中看廓如亭和十七孔桥2、廓如亭、十七孔桥和南湖岛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3、后山、后湖与谐趣园谐趣园全景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后山建筑苏州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圆明园是一座由人工建造的大型园林,位于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个独立的园组成,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雍正和乾隆都曾对它进行扩建,最后形成这个当时闻名于世的东方名园乾隆时,四十景中,长春园中的「小有天」是仿杭州小有天园,「如园」仿南京瞻园,「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等。圆明园内除了表现传统的景点外,还在长春园北部布置了一组欧洲宫苑式建筑的景区,是由乾隆年间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设计指导,并由中国的匠师建造。现在还可以看到大水法(喷泉)、远瀛观等遗迹。三、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由贵族、官僚、士大夫及商绅等私人所建的园林,大多为宅第的延扩,其规模虽及不上皇家园林,却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以人工手法表现无限的自然山水之美,并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1、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镇。特别是明清以来,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在建筑、绘画、戏曲、工艺美术和文学创作方面,均水平高超。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下,苏州产生了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其数量之多,文化内涵之丰,不仅独步江南,而且誉满中外。要欣赏园林,必须先懂得园名的含义,因为园名往往反映了园林景物的特色、寄寓了园主人的志趣,甚至营建园林的目的等。园林取名「拙政」,是由于园主人王献臣失意于仕途,回到苏州归隐后,认为浇花种菜,才是自己这样笨拙的人的为政之道,故将自己营建的园林取名拙政园。腰门(匾额)江南地区生长的花草树木品种很多,但由于各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象征意义,必须配置得当,才可以体现出景观的优美。听雨轩前有一潭清池,池内满植荷花,池边植有翠竹,轩后则种植了一丛芭蕉。由于荷叶、竹和芭蕉是在不同时节生长,因此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在雨夜,都可听到雨点落在植物上的声音,别具韵味。例如,在秋雨霏霏之夜,卧听清脆的雨打芭蕉声,清逸之情油然而生。听雨轩(植物)铺地,是指园林内的道路和庭院地面的装饰。铺地的用料大多是砖、卵石、碎石、瓦石等,所用的花纹也有一定的寓意,例如用花鸟虫鱼、吉祥用语、文房四宝等为题材。铺地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增加空间感和防滑的功能。海棠春坞是一个由花墙分隔的独立小庭院,院内植了数株海棠,而铺地则用了青白红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的海棠花纹,而院内茶几的装饰图案,亦为海棠纹样。整个庭院的设计构思是如此的紧密结合,并予人一种清静幽雅的感受。海棠春坞(铺地)厅堂是园林的主体建筑,大多建于园林的中心,是园主人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厅堂前多有临水的宽敞平台,面对水池和假山,是园中的主要观景区。远香堂为四面厅,即四周由透空的落地花窗构成,可环视园内四面景物,犹如观赏长幅的画卷。在远香堂的北面,临水设有平台,面对广阔的荷花池,夏日清风远送,荷香扑面,远香堂也因此而得名。远香堂(厅堂)园林中的桥,具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功能:既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也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桥的外型和大小,要和景观相协调。例如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若果水面清澈平静,桥的轮廓还需要考虑水中倒影。小飞虹是一条廊形木桥,即在桥之上盖有遮荫的廊屋,桥体微微拱起,两端与曲廊相连。木桥凌驾碧水之上,远望就如天上的彩虹,故起名为小飞虹。小飞虹(桥)三十六鸳鸯馆(室内陈设)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的起居之所,因此在楼、厅、堂、馆等建筑内,都会陈设家具,种类和式样都很丰富,一般分为椅凳、桌案、几架、床榻、橱柜和屏座六大类,再配上一些小摆设,诸如书画、花瓶、木雕和灯具。这些陈设,可反映出园主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拙政园初建于明代,但现时在馆内陈设的,都是清式家具,是于拙政园对外开放展览时,由有关部门按照原样来陈设的。清式家具大多造形较厚重,其特色是着重精雕细刻和装饰华丽。玉兰堂(楹联)玉兰堂,相传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作画之所,在四周植满了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楹联,亦即是对联,通常挂在亭榭的柱上、门的两旁或厅堂之中,寥寥数语,便能够将该处园林的意境或园主的心声勾划出来,帮助游人领会。香洲(舫)香洲,是建于水中的船形建筑,一般称之为[舫]。江南地区,包括苏州、扬州、杭州一带,水道纵横,富贵人家每常雇用画舫在水上游览,欣赏景色。私家园林由于水面狭隘,无法在其中乘画舫取乐,于是在园中创作了这种模仿画舫的建筑物。香洲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船头、船舱和船尾。由远处观望,香洲就如一艘徐徐离岸启航的画舫。别有洞天(洞门)园林内的围墙常设有洞门,即是仅有门框而没有门,常见的为圆洞门,也有八角、葫芦、蕉叶等不同形状。洞门不仅有畅通行走之用,而且把它作为景物的「画框」,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此外,洞门还能使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达到增加风景深度和扩大空间的效果。在拙政园的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之间,由一个圆形洞门连接起来,名为别有洞天。在门内东望,和远处的倚虹亭遥遥相对,构成一幅美丽的水乡泽国图画。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全园中分布各处且高低起伏的亭台楼阁,都靠它连成一气,形成整体。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曲折并富于变化。它除可使游人免于日晒雨淋之苦,本身也起着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的作用。柳荫路曲是一条连接园中多条小径的回廊,曲折幽深,高低起伏,廊侧垂柳依依,「柳荫路曲」可谓实至名归。柳荫路曲(廊)水廊(刻石)园林内的景点之间,通常会以长廊连接。在这些幽深曲折的长廊上,为了增加观赏者的雅兴,园主往往在墙壁上镶嵌一块块的题刻和碑记,一般称之为「书条石」。这些书条石,有一部分是园记、诗词、题辞,但数量最多的是园主收藏的历代名家法帖的拓本,一般都是由著名书画家书写,再由碑刻高手摹刻。人游其间,不仅能陶冶性情,同时也能了解该园的历史沿革轩,其体积比厅堂细小,一般建于较高敞和幽静的地方。在建筑形式和装修方面,比较自由活泼,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但注重和环境的协调。与谁同坐轩,其平面形状为扇形,而屋面、门、窗、石桌、石凳及墙上的匾额,皆为扇形,设计可谓别具匠心。与谁同坐轩是依山旁水沿地形而建,地理位置甚佳。园名取自宋代文人苏轼《点绛唇》中的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在亭中小憩,风拂水面,飘逸洒脱的韵致油然而生。与谁同坐轩(轩)见山楼
本文标题:D第四讲园林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