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紫雨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一页读《给教师的建议》只是想真正地过足倾听大师谈话的一百!题记:将自己融进您的建议里,然后重铸一个我自己——这就是我毕生的追求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晓:我记住了,而且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灵性与快乐!当然比起你眼中的孩子我还无法达到更形象,更生动!苏: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晓:是的。我们常常可以原谅孩子体能上的不足,却奢求于孩子的智能。一个满周岁的孩子不会走路,父母可能有些着急,但他们决不会因此而埋怨孩子。因为他们常常能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说话比别的孩子要早。并且愉快地认定“各有所长”的基本规律!再则也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把一个月大的婴儿与三个月大的婴儿相比的。可在现实中,常常有一些父母提前将不足7岁的孩子送到小学来,并且要求他们与相差一岁左右的大孩子同等地完成学业。而我们的老师往往也只认定孩子们所在的年级标准。无奈地投入到“拔苗助长”的行列中去。尽管有“因材施教”的古训,和您的“提水论”,但真正看到“走路迟钝”的孩子“说话早”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而且又完全开心地接受的是少的。这一点在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家长中表现尤为突出!苏:任何一问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紫雨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二页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晓: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还只能停留于手中的教材。虽然教学中我们也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拓展,但毕竟离不开课程的标准。而大部分教师是满足于将教材教好的。因为经验的介入,他们甚至是不愿意教材的改动的,更别说对教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了。事实上,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是看到孩子的差别的,问题是对待这种差别所采取的行动。“因材施教”是几千年的真理,可真正实施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一要有“识材”的眼睛,二要有“因材”的耐心,更要有“施教”的策略。苏: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晓:要想让孩子爱上这门学科,首先得让孩子爱上这门学科的执教者。这一点,在小学尤为突出。我的追求就是让孩子能快乐地感受每个知识点。于是我就想到了“精灵教学”,也就是让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由快乐的精灵来掌控着。它们不仅有生命,不仅活泼,而且有情感,而且很智慧。能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快乐!它存在于每篇文章中,存在于每句话,每个标点符号中!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为此而苦恼着。因为要想你的课堂活泼而不“闹”就和守纪而积极发言一样地难以把握。而如果必须让我来做一选择的话,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认定虽然显得有些“闹”的活泼课堂。(2007.01.05)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苏: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晓:您说您所在的区里有30人左右。而我第一次听说是魏书生老师,他用同样的话回答当时应急的一节课后记者的提问的。当时读到这个故事时,心中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大师们之所以为大师的“秘笈”!而也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每节课都要动此脑筋来上,我并不追求整个过程的精美,但我必定要求自己在某个环节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设计出某个精巧的环节。这样的思考要求我不沉溺于旧有的经验或别人的设计中。而且我还养成了围绕某紫雨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三页个课题随时随地进入思考的习惯。于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灵感越来越多了!而且常常能在课堂上随学生的反应而生成,使我不自学中进入了围绕学生教学的自然状态,因为我不再去追求所谓一句一句的教案,我更在乎课堂本身,由喜爱转变到享受。于是我爱上了教学后记,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完全享受的过程。苏: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赏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晓:爱读书是我由小就养成的习惯。而对教育专业书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看不懂的。因为以前我和大部分教师一样认为,教师,就把要教给学生的“那点”知识弄懂,也就够了。而至于我自学大专及本科的知识,一来因为自己本身喜欢中文,二来也为工作的稳定和今后的职称着想的。中国有句话:“要教给学生一滴水,你得有一桶水。”虽然知道教师本身的素质很重要,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对教学真正的影响有多大。苏: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晓:看了这样的描述,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在教学中常常明白应该关注学生,而自己却显得力不从心了。原来是自己的“背景”不够“宽广”。我想起05年在无锡上《军神》时,课前我的构思并不差,而且在备课中也充分关注了学生,可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没有走出自己备课的桎梏。而在06年的《黄河的主人》教学中,在那样良好的开端中,就因为自己没有摆脱备课中的矛盾环节,而忽略了如黄河般一气而下的“学生缘”,使得本可完美的一节课,留下了一个遗憾!会读书的人,读书后自然地教书。而回想自己常常将自己的读书与教书割裂了。尽管实际中常常有融合的时候,但那往往是在自己为了教书而去读书时的“拉郎配”,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比起“背景”的要求还要差得远。所以也就明白了自己那种功利性的阅读是多么的幼稚。愿自己从读您开始,进入一种“背景式”的阅读心态。(2007.01.06)紫雨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四页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苏: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晓: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与习惯也许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常常所忽视的,“不考的不教”,想想有多少试卷考孩子的方法与习惯啊!可方法与习惯恰恰能使你的考试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是绝不排斥检测评价的。常常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无法考试了,而“会学习”正是一个成长的人所必备的素质,而具备此素质的学生怎么会考不出好成绩来呢!但反过来思考思考,就会觉得“授之以鱼”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必须先让孩子们知道“鱼”之“鲜美”,但能引发他们“渔”的欲望,这样你的“授之以渔”才会变得具有真正的意义。苏: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老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晓:中国多少年的语文教学一直注重于分析。许多人认为这是受到了苏联教学经验的影响。我从您这句话中看到了一些。如果单纯地就看这一句话,我认为我们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因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本身仅指我们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能力目标,而并不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孩子们学会将自己的思考“写在课本边上”,并且非常喜欢看他们写在课本边上的思考,这与我国当前非常流行的“个性化阅读”理念是吻合的。而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仅仅停留于这样一个“边上”的层面,还不能达到你的“理解地阅读”的要求。因为你在后面还提及了“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这可能是影响分析式地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只有将这二者统一起来看,才能看出你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另存为你提出的这种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的“思考”,究竟思考的内涵所包括些什么内容,并不明确,以至于大家都认为思考的就是文本自身的整体与部分以及其间的依存性和制约性。这也就自然地走进了分析式教学的单一胡同。而这种仅为能力目标的提出,被中国的语文教学扩大成整个阅读教学的目标。有人认为窥一斑真的能知全豹。孰不知就在您的时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有更多的要求的。苏:我建议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紫雨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五页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教师也就不必经常操心去克服学业落后的现象了。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足以。你还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晓:读到这儿,我就更坚定认为自己的“写在课本边上”的教法是正确的了。“他自己的”就是个性的。我也明白了你上面提到的“思考”的内涵还包括这样的“个性的”东西在内。这是“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明白文章的表达,更注重于理解其如何表达,而进行自己的表达,形成我们现在提出的“对话”!(2007.01.07)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苏: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这个地基要这样牢固,舍不得接你们的班级的教师不必再为地基而操心。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苏联当时的小学为三年制)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晓:经过一个六年级的循环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目光的长短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培养。一个着手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者是不会纠缠于眼前的考试分数的,他们会更长远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这样教师的规划也会更有意义。比如你后面提到的将2500个词进行合理的分配(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如果一个教一年级的教师已经将小学六年的知识在孩子的小学第一步就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实施,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教学不仅能达到如你所说的“让接班的教师不必再为地基而操心”,更能形成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和能力。苏:作业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晓:现在我们的教育界就有人提出“教学是一种游戏”的理论。我也从同样是苏联教育家的阿莫纳什维里那里读到了游戏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的运用给教学带来的惊人的效果。我自紫雨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六页己也认为在教学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精灵”的参与,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灵性,就能深深地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多的是一种发现与创造的快乐。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愉悦的。苏: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晓:确实是的,有的东西不仅仅是不必解释,而且是无法解释的。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竟”的理解,你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如果你套用词典上的“副词,表示有点出乎意料之外”这样的解释,无非是将原本就不明白的孩子迎头又是一阵“浆糊雨”。所以我只是让孩子们用上“竟”说说一些自己想像不到的事情,结果是我得到了非常丰富的答案。而我们的汉字教学本身就具有极其丰富的“字文化”,所以运用形体(包括人的形体与物体的形体)参与的理解,不仅仅弥补了孩子们随意注意和随意识记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汉字的魅力。(2007.01.08)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苏: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晓:起初,我想这样的“智力背景”所包含的内容也就相
本文标题:读给教师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4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