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五章__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主要包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以及不同种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如何优化环境来提高教育效果。教学重点难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种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手段课时:4教学方式:讲授加讨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一、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所谓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第2版,第92页。)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者,人们总是按照主观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人是环境的产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命题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生物学、人类学意义上而言,它回答的是人类的起源问题。其二,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而言,它回答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何以成为他们各自的样子?其中主要的根源、依据是什么?第二,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与契机。人的需要受环境刺激和制约,环境是人的创造活动,人的发展的动力源第三,环境是人格的支柱。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A·Otto说过一句有名的话:“环境是人格的支柱”。不健康、不合理的人格如此,健康、合理人格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思想、意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激起内部的思想矛盾,由此形成人们的行为动机;在一定动机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活动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决定了人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作不同的划分。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叫物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这种影响,“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但和社会环境比较而言,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起决定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条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就其覆盖面而言,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环境”、“大气候”,它一般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微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小环境”、“小气候”,它一般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社会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第二节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二、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三、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四、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五、“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一、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新旧矛盾的交叠,必然会引起包括个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以及人们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领域的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方式,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环境,有大量的化解矛盾,调节关系,理顺情绪的艰巨工作要做。二、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思想关系的物质手段,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社会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从根本上讲,就是由谁当家作主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地位。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之后,还有一个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政治因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状况。三、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以物质为基础,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毫无疑问,文化是人创造的,它体现着、孕育着人类的理想和超越自然的发展能力。文化一经形成,它的各方面因素和各方面特征就会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走向系统性,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特点,使人们的思想品德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文化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社会性。作为特定文化的创造者,必然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将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理想及其相应的社会要求、社会人格对象化为某种文化,广泛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的思想品德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影响。第二,具有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人格,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化的时代性,强调的是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它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意义和作用。第三,具有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区域文化圈的产物,反映着那个区域的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与它所处的那个区域文化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第四、创造性。指文化环境可以由人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利用和改造以形成符合培养合格社会成员需要的新文化环境的属性。第五、复杂性。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既包括观念文化,又包括制度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各个层面要素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六、属人性四、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媒介,或称之传播渠道。具体说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媒介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是通过传播思想品德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和提供高尚的社会文化娱乐而实现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一是广泛性。传媒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负载和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信息,几乎所有人的思想品德都会自觉地受其影响。二是驱动性。大众传播媒介有一定的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对象在寻找和利用媒介,媒介系统本身也在向他们主动发出邀请和诱惑,努力把他们关注的目光引向自身。三是反馈性。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传者的反馈。这是因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播者急于得到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了解信源被接受的程度,以便修正改变信源的制作、修正和改变传播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展开传播工作,提高传播信息质量。四是被择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多样性,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被择性,教育对象往往依据自己的品德水平、接受方式、品德情感、品德兴趣、品德习惯选择大众传播媒介。五是导向性。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主导舆论,创造舆论环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所传播的信息筛选和解释而体现的。。五、“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网络化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已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其“服务保证”作用,是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网络化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方法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方法上进行相应的变革,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社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贯穿、渗透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网络化相接轨的需要,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使思想政治信息纵向、横向实时流动,做到信息共享,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优势。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正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科学方法。(二)网络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满足知识人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需要。1、“知识人”生存在网络时代,网络的家庭化打破了现今课堂式的教育模式,坐在家庭电脑前的交互式远程教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也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进行。2、在网络时代,由于竞争激烈、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出现思想问题的机会更多,其表现也更加纷繁复杂。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使人的自主教育和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而这些正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薄弱环节。其网络化的发展,使社会重组和分化。工业文明以企业为核心的集中式生产方式分化为以家庭、个人为单元的分布式生产方式。人与人的交流、联系和依赖相对弱化,可能会导致无政府状态和各自为战。3、集体政治教育模式已变得不现实。而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依靠自身的组合、联结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把日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更强大的社会整体,从而完成新的社会组合。(三)网络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陈旧方法手段,提高政治教育效益的需要1、提高了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由于网络特有的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使社会上政治教育成功的一课、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可以上网,共同进入课堂。坐在电脑前的交互式远程教育使一人授课、全社会所有人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2、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对其它媒体的整合优势,将产生1+1>2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可把所有传播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互补,从而拓展教育双方的信息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人民群众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大大增强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3、受教育者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集成了各门学科、各种媒体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网上的网点进行咨询,获
本文标题:第五章__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3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