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茶叶中保健成分的研究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毕业设计(论文)书论文题目:茶叶中保健成分的研究作者姓名杨厚永专业班级09级中药学01班研究方向药理指导教师马春霓论文字数5000答辩时间2012.4一、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毕业设计(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毕业设计(论文)做出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杨厚永签名日期:2011年7月20日二、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有权保存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开本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对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杨厚永签名日期:2011年7月20日指导教师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三、楚雄医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批及开题报告表学生姓名杨厚永指导教师马春霓系(部)班级药学系09级中药学专业01班设计(论文)题目茶叶中保健成分的研究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选题意义:1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茶叶中具有保健功效的成分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临床应用。2目前,茶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其主要用于茶水类饮用品。3虽然广泛应用,可大部分的人都还不清楚其保健功效如何,怎样应用其价值最高,最适合。〈4〉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习生活中的调查情况,整理成一篇综述性文章,方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和应用。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和内容:目标:把现有的较为零散的知识汇聚成一篇综述性文章内容:茶叶中保健成分的研究、应用情况及相关文献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步骤和措施:(1)选题(2011年7月)(2)作开题报告(2011年7月)(3)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2011年9月)(4)筛选、归纳、汇总资料(2011年10月)(5)形成初稿(2011年11月)(6)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修改初稿(2011年12月)(7)定稿(2012年2月)(8)论文手册形成(2012年3月)(9)论文答辩(2012年4月)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系(部)主任意见系(部)主任(签字)年月日四、摘要及关键词摘要茶的保健功能,在历史上限于经验总结,茶疗的出现。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内外已发表有关论文1500篇左右。对茶叶保健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保健成分,已为世界公认。茶叶化学成分迄今已发现560余种。有的含量极微,但在保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对某一成分与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关键词茶叶保健成分茶多酚五、论文目录1、中药的毒副作用2、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3、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4、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控制六、楚雄医专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张恒学号20070233020425系(部)班级药学系07级药学专业04班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控制途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起止日期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及技术参数前言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来源于大自然,一般认为无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少且轻,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较为安全。由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中药与其他药物一样,既有治病的一面,也有致病的一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与其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常言道“药者,毒也”,就是指药有三分毒的道理,所以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过去以西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甚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相对少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较广,其中以注射剂居多.结论:中药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发生原因各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不良反应原始资料进行记载、统计、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较多,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结论:对中药的应用应改变观念,加强合理应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中药的不良反应1.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等,毒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对中枢神经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如中毒严重则可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据统计1915~1990[1]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品种460种,发生病例共2788例,占整个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48%(460/1165)。1990~1994[2]年则增至518种,引发药物不良反应2748例。1.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常见临床症状有心悸、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川芎、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使用不当或机体对该药敏感性的不同都可产生中毒;又如含强心甙类药物罗布麻叶、蟾酥等也可产生类似洋地黄中毒的表现。1.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中药大多数为口服,不少药物和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如决、肾进行代谢,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如桑寄生、姜半夏、蒲黄可引起肝区疼痛;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等可引起肝脏的损害。肝损害用药后引起肝损害,转氨酶升高。有文献报道[3],中药致肝损害76例的分析,引起肝损害的主要中成药有壮骨明子、大戟、苦参等可引起恶心,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等可引起腹痛、腹泻,毒性成分多为泻素、毒蛋白、脂肪油和生物碱等;中药复方制剂如牛黄解毒片、藿香正气水、白虎汤均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1.4对肝肾的作用药物吸收后,经肝关节丸、感冒通、雷公藤片、消银片等。如斑蝥对肾脏损害最常见,每日用量超过1.5g,即可中毒,表现为腰痛、尿频、尿少、血尿,最后导致肾衰;1981~1999年国内期刊收集以感冒通所致不良反应752例,主要表现为血尿,且儿童占多数。又如关木通及其制剂如龙胆泻肝丸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5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如白果、苦杏仁、五味子等可引起呼吸困难;肉桂、两面针等可引起咳嗽;百部、苍耳子、山豆根等可引起呼吸衰竭。2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2.1药物因素2.1.1异名一药品种混淆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的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如同一味中药“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毒副作用很小;而后者为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东北三省,其内含有马兜铃酸A、B、D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期服用甚至可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2.1.2化学污染药物污染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较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机氯、有机磷等成分的农药且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等对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这些污染源必然会对中药种植造成影响,有的可能较长期残留在被污染的环境和植物内。如属有机氯类除虫剂的666、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时间较长,据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人一旦服用这样的药材,亦会导致蓄积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2.1.3有效成分因时而异来源差异中药因产地不同,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同一地区所产的药物,也会因生长年限、采收季节不同而影响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如乌头含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有毒成分,对人体毒性很强,其含量多少是衡量乌头毒性大小的主要依据,常因产地不同而含量差别很大。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5]。又如芍药在5,7,11月采集时其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为7.2%,3.3%,9.4%[6]。所以在用药时,因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应有所增减,以防药效不达或用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2.2使用过程2.2.1中药炮制炮制不规范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提高药效。因此,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尤其是毒性药物,如果未按要求进行加工和炮制,就会发生中毒。如川乌、草乌中的双酯类生物碱,其致死量为3~4mg。人口服0.2mg即可中毒。经炮制后,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并进一步水解成乌头胺,其毒性仅为双酯类生物碱的1/2000。因此,含乌头类的方剂需先煎、久煎,以降低其毒性。2.2.2中药依赖性长期服用中医对于同一病证的治疗讲究守法不守方,即不是一个方子一成不变地长期服用,而是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药量重新进行调整。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2.2.3中药剂量剂量不当每味中药都有其限定用量,这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中药运用的经验积累。剂量过小,血液浓度低,产生不了治疗作用。剂量过大,生理活性强烈,必然产生毒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积,过量使用则水泻不止,有生命危险。2.2.4中药配伍配伍不当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认识,将中药毒性归为“小毒、有毒、大毒、极毒”,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性,增强疗效。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的使用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配伍得当,可使其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用“相制”的配伍方法降低毒副作用。如四逆汤,方剂中用甘草、干姜和附子配伍,就制约了附子的毒性。对某些相恶、相反的药物要避免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如黎芦与人参同时使用,黎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的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2.2.5剂型和给药途径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中药在不同的剂型如汤、丸、散、酊、注射剂等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有所不同。故《本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备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中药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疗效等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尤其是在缺乏科学与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手段、制剂工艺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制成注射剂,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双黄连制剂,其各种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而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中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2.2.6辨证施治药不对证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灵魂,药证相符,才能起到治疗作用;药证不符,轻则与病无益,重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还用此方治疗,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可见如违反辨证论治原则,就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2.7中药的煎煮和禁忌煎服不合理中药的煎煮要遵循一定的法度,如先煎、后下、另煎、兑服等,均需严格执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乌头类药物经久煎可破坏毒性成分,降低其毒性;若煎煮时间短,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破坏,用药后易引起不良反应。另外,由于服用不当,也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远志、桔梗,均应在饭后服用,否则极易出现胃肠的不适反应;辛热、大寒的药在服药温度上应有所讲究,前者宜冷服,后者宜热服。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如不加以注意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本草文献记载的荆芥忌鱼鳖、薄荷忌蟹肉等。2.3医生因素2.3.1辩证用药医生在使用中药时,是“辨证用药”还是“辨病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精华所在。同一种病不同证候用药是不同的。忽视这一点,不但治疗结果不理想,反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更趋严重。所以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
本文标题:茶叶中保健成分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