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血栓形成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以下内容转载医学教育网()(一)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病死率最高的原因之一,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肺栓塞等。此外,血栓形成是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中涉及的一种重要病理过程。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治疗血栓形成,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已成为当前临床上重要的防治方法。其中,抗凝治疗是首要的方法。1.抗凝疗法(1)肝素:肝素是常用的抗凝剂,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葡萄糖胺聚糖。肝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肥大细胞是其主要的产生部位。药用肝素的主要来源是牛肺及猪肠黏膜。临床上用的肝素称为未经级分的肝素(unfractionheparin,UFH),因它是由相对分子质量不一的成分所组成的混合物,相对分子量介于0.3万~3万,也称为标准肝素(SH),药物名称为肝素钠。①肝素的作用:A.抗凝作用:肝素能延缓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a.抗凝血酶作用:肝素需要有辅因子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最重要的辅因子是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与AT-Ⅲ的赖氨酸反应中心结合,使其构形改变,精氨酸反应中心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活性中心结合,将凝血酶灭活。形成的AT-Ⅲ-肝素-凝血酶复合物上的肝素可以脱落,再被利用。b.中和活化的因子Ⅺa、Ⅹa、Ⅸa.B.其他作用:促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降低血黏度、抑制补体激活等。②药代动力学:一次静脉注射肝素通过饱和清除机制,在血浆中起始有一快速消失期,然后逐步升高,平均半衰期为60min,一次大量注射,肝素有立即抗凝作用,根据不同剂量,这种抗凝作用可持续2~6h.皮下注射5000U/12h,其生物效应只有20%~30%,若将剂量增高到1.75万U/12h,则其作用可达90%,注射后3~4h血浆肝素浓度达高峰,作用可维持12h.③适应证:A.防栓:a.预防外科大手术后,尤其是腹部和下肢骨科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循环障碍、容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有血栓前状态的患者。b.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人工肾血液透析防止血液凝固。B.治栓静脉、动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急性发作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④禁忌证:脑外科手术、活动性溃疡病,严重高血压,脑出血,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恶病质,妊娠,产后,活动性肺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⑤用法和剂量:A.中小剂量:成人1万~1.5万U/d,每次5000U,每8~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腹部、妇产科、骨外科、胸外科手术后应用小剂量肝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明显减少。一般在术前2h注射。B.标准剂量:适用于活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每4~8小时静脉注射0.5万~1万U,或首次0.5万~1万U,静脉注射,以后每24小时500~600U/kg,静脉滴注,血浆肝素水平需达0.2~0.4U/ml.C.极大剂量: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大块肺梗死,且只用于起病后24h内,成人剂量可达6万U/d,分次每4~6小时注射1次,24~48h后减量。以下内容转载医学教育网()D.血透疗法时肝素抗凝:首次用量50~80U/kg,透析开始前10min1次静脉注射,以后500~1000U/h,从动脉端注入。⑥疗程:一般不宜过长。预防用肝素5~7d.如需要长期抗凝预防,宜过渡到口服抗凝药或使用低分子量肝素。⑦监测方法:为了避免用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应定时测定下列指标之一。A.凝血时间(试管法):使凝血时间保持在正常的1倍,即16~24min.B.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应超过正常的1.5~2.5倍。正常为32~43s.C.抗因子Ⅹa试验(Heptest):需较正常延长4.5倍。⑧不良反应:A.变态反应:表现为轻度支气管痉挛、流泪、荨麻疹、鼻炎等。一般是由于肝素制剂不纯所致。应用纯化的制剂,发生率1%.B.出血:发生率8%~33%不等。轻者黏膜渗血,重则可引起颅内、胸腔内、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髂腰肌、腹直肌或腹膜后也可出血。出血的原因除与剂量过大有关外,其他因素如老年、心衰、肝功能障碍等。C.血小板减少:可分为两类:a.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肝素引起血小板一过性聚集,停滞在某些区域。血小板中度减少,常在数小时内恢复到原来水平。b.持久性血小板减少。可以中度减少,发生在使用肝素5~7天后,血小板降至原水平的40%左右。停药后1~5天,可以恢复正常。另一种血小板严重减少,伴血栓形成,发生率0.4%~0.5%.动脉血栓栓塞多于静脉血栓形成。常累及肢端和脑血管,病死率可达25%.停药后可以恢复。D.其他:骨质疏松、阴茎异常勃起、血浆AT-Ⅲ下降等。(2)低分子肝素:目前由不同厂商和不同方法制备的低分子量肝素至少有10种以上。①药理作用:各种低分子量肝素的结构、电荷密度、去硫酸,与AT-Ⅲ、HC-Ⅱ、纤维蛋白、血小板因子Ⅳ、富含组氨酸糖蛋白结合以及被鱼精蛋白中和的作用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作用特点是:A.抗因子Ⅹa的作用强于抗凝血酶;B.皮下注射有效性达80%~100%;C.3~4h血中浓度可达高峰,生物作用半衰期3~5h.②适应证:基本上同UFH,主要用于预防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预防血透、溶栓疗法后再闭塞,血管成形术、心血管、房颤等引起的血管闭塞。③用法和剂量:每天只需皮下注射1次。根据并发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预防用药,替地肝素(tedelparin)的剂量为2500~5000U/d,那屈肝素钙(弗希肝素)为40~60U/(kg.d),依诺肝素钠20~40mg/d.治疗用量,三者分别为每12小时100U/kg,100U/kg,1mg/kg.④效果:普外和髋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分子量肝素较UFH为低。从UFH的2.7%~42%,降至2.8%~30%,但也有相反的报道。最大优点是只要每天皮下注射1次。⑤监测方法:抗因子Ⅹa试验(Heptest)检测抗Xa活性。正常毛细血管血凝固时间为7.7~15.7s[(10.4±1.3)s].一般须将Heptest延长至正常的4~5倍,可达到治疗效果。以下内容转载医学教育网()(3)非肝素糖胺聚糖类抗凝剂:①低分子量类肝素[氨基葡聚糖(danaparoid,orgaran)]:预防外科手术后血栓形成,剂量1000U静脉注射,继而皮下注射750U,2次/d,14天为1个疗程。②海参制剂:A.刺参酸性黏多糖:抗凝作用不依赖AT-Ⅲ。治疗深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小球疾病,有效率82.6%.剂量20~40mg,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疗程随病情和效果而定。B.玉足海参酸性黏多糖:用于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服用后APIT、PT、TT延长,剂量为每次20~40mg,口服。剂量过大(100mg/次),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肾损害。(4)香豆素和茚二酮类抗凝剂:因口服给药,又名口服抗凝剂,其中常用的有双香豆素(dicoumarol)、双香豆乙酯(双香豆素乙酯;新双香豆素)、环香豆素(eyeloeoumarol)、华法林(warfarin,苄丙酮香豆素钠)、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①药理作用:口服抗凝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肝脏合成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Ⅹ,抗凝因子-蛋白C(PC),蛋白S(PS)和其他蛋白质(蛋白Z及骨钙素ostenocalcin)。当这些蛋白质在肝细胞的核蛋白体内合成时,还是一些前体,这些前体必须通过N端的谷氨酸羧基化,才具有生物活性。谷氨酰残基羧基化时,需要C02、O2及依赖于维生素K的羧基化酶。维生素K必须从还原的维生素K(KHz)在微粒体内的环氧酶作用下转化为环氧维生素K(KO)。肝的微粒体内有两种环氧维生素K还原酶(二硫连锁维生素K环氧酶还原酶,二硫连锁维生素K醌还原酶),这两种还原酶将KO还原为KH2,使其再参与依赖维生素K蛋白谷氨酰残基的羧基化。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作用,是抑制这些还原酶,使KO不能还原,阻断了维生素K的再循环。羧基化酶的活性因而受到阻遏,使谷氨酸的羧基化发生障碍,不能形成有活性的依赖维生素K蛋白质。②剂量及用法: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抗凝剂有华法林及醋硝香豆素。华法林半衰期30~50h,个体差异大,起效较慢,故开始治疗的4~5天,需要使用肝素,剂量一般开始为5mg,以后根据最佳PT延长时间或INR(国际标化比率),调整剂量,维持量一般为2mg.若华法林剂量超过15~20mg/d才能达到要求的INR值,应考虑华法林耐药,改用其他口服抗凝剂或其他抗凝疗法,如低分子量肝素。醋硝香豆素作用速度与华法林相近。半衰期短,5~10h,平均8h.剂量从4~10mg,开始,维持量2~4mg.③指征:A.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B.预防来自心脏血栓引起的动脉栓塞;C.需要长期抗凝疗法。血活酶试剂都应该标明ICI值,使不同的凝血活酶之间可以比较。ICI范围欧洲1.0~1.2.北美洲为1.8~2.8.每一种疾病要求达到的INR值不同。例如预防高危术后发生静脉血栓形成,INR只需要1.5~2.5.治疗静脉血栓形成INR需达2.0~2.5.④影响口服抗凝剂的因素:A.止凝血功能:凝血因子先天性或获得性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遗传性或药物引起的),如阿司匹林、水杨酸、保泰松等。B.药物因素:有的药物可增强口服抗凝剂的抗凝作用,如减少维生素K吸收的药物(四环素、头孢菌素);抑制口服抗凝剂在体内的分解和清除,如磺吡酮、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影响维生素K氧化还原循环,如头孢菌素等。其他如异烟肼、睾酮、酮康唑、依他尼酸、苯磺丁脲等药物。另有一些药物可减弱口服抗凝的作用,如巴比妥类、利福平,因这些药物可诱导肝内氧化酶活性。甲状腺素可使口服抗凝剂代谢加快。以下内容转载医学教育网()C.疾病因素:高热可加快其代谢。(4)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现已提纯制成浓缩剂,5~8U/mg蛋白质。AT-Ⅲ的使用指征是:①遗传性AT-Ⅲ缺陷;②外科手术或分娩后预防血栓形成;③获得性AT-Ⅲ减少;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T-Ⅲ的血浆水平应提高到正常的120%,然后使其保持在80%左右。AT-Ⅲ与肝素合用,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效果。(5)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从药用水蛭中提取,由65~66个氨基酸组成。人工水蛭素由生物重组技术和人工合成制备。人工合成的水蛭素(hirulog)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后预防冠状动脉再闭塞。Hirulog的剂量为0.5mg/(kg.h),共12h,继而0.1mg/(kg.h),共12h.重组水蛭素0.1~0.15mg/kg与阿替普酶(t-PA)合用,或首次0.6mg/kg,以后0.2mg/(kg.h),维持72h,水蛭素是针对凝血酶的抗凝剂,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2.溶栓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溶栓治疗。血栓溶解药应用于已形成的血栓,利用纤溶激活物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血栓及时溶解,恢复局部的血循环,改善被血栓波及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大量资料表明,血栓形成后,能够自溶的仅占30%,持续存在不再发展的约占50%.因而溶栓疗法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重要器官如脑、心、肾脏功能的及早恢复,更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溶栓药物多为纤溶酶原激活剂,随着体内纤维蛋白溶解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溶栓药物的制剂也有很大的进展,目前已进入第3代研制。如第1代纤溶激活物为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和尿激酶(urokinase,UK);第2代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ractivator,rt-PA),对甲基苯甲酰纤溶酶原SK激活复合物(acetylatedplasminogenstreptokinaseactivatorcomplex,APSAC),单链尿激酶(scuPA)等;第3代纤溶激活物则为杂交复合物,特制重组复合物等。(1)常用溶栓药物:①链
本文标题:血栓形成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0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