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9章隋唐五代考古一、名词解释6.唐昭陵[2015年四川大学研]答: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九嵕山主峰。自贞观十年(636年)始建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完成,历13年。五代时被盗。墓北有祭坛和司马门址、著名的昭陵六骏原置司马门东西两庑。墓正南有朱雀门和献殿,并有皇族、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8.隋五铢[2014年西北大学研]答:隋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称“开皇五铢”、“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廓,“五”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7.天龙山石窟[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十五窟。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唐代石雕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具有丰富的质感。1.镇墓兽[2014年山西大学研]答: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7.龙门石窟[2014年南京大学研]答:龙门石窟是北魏晚期至唐代武则天时期之典型石窟,位于洛阳城南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南北长约1公里。石窟始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之后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续有开凿。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躯,碑刻题记3600余品,佛塔40余座。其代表性的洞窟有北魏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潜溪寺、奉先寺、看经寺等。它是石窟艺术中国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环。9.法门寺地宫[2014年北京大学研]答:法门寺地宫是唐代重要佛教遗存,位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下。始建于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1987年3月清理塔基时发现。面积约32平方米,石砌,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中、后室组成,是国内目前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石碑2通、佛骨4枚、金银器及供养器物121件,另有珍珠、宝石、玉器、瓷器、琉璃器等。发现保存完好的佛指舍利是世界宗教界的重大事件。5.唐三彩[2013年四川大学考古]答:唐三彩是指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助溶剂为炼铅熔渣和铅灰。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简称“唐三彩”。唐三彩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且含铅量高,具有一定毒性,主要做随葬品的明器。西安和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最多,目前考古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等。宋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唐三彩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7.虞弘墓[2012年南京大学研]答:虞弘墓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墓还出土石质人物俑、残陶俑、白瓷碗、石灯台、铜币等随葬品80余件。其中石质人物俑16件,分为汉白玉和砂石两种石质,有侍从俑、伎乐俑、柱剑俑三类,有男俑有女俑,有的为汉人形象,有的为胡人形象。7.唐蕃会盟碑[2012年四川大学研]答:唐蕃会盟碑是反映唐代吐蕃会盟的碑刻,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即吐蕃赞普克黎可足彝泰九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碑上刻有唐穆宗和吐蕃赞普克黎可足结立舅甥之谊,汉蕃社稷如意,结立大和盟约的盟文节目。故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舅甥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即大昭寺前之碑的意思。盟约规定彼此不为抵扣、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镜、不相掠夺人口。1.唐三彩[2012年四川大学研]答:唐三彩是指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助溶剂为炼铅熔渣和铅灰。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简称“唐三彩”。唐三彩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且含铅量高,具有一定毒性,主要做随葬品的明器。西安和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最多,目前考古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等。宋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唐三彩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8.长沙铜官窑址[2012年南京大学研]答:长沙铜官窑址是唐五代的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至石渚湖约5公里的范围之内。主要窑区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多次进行调查,1965和1978年两次进行试掘。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但其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价值。7.上林湖窑址[2011年南京大学研]答: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越窑烧造青瓷的历史很早,其盛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该窑址主要生产传统的越窑青瓷,釉色青黄、青绿等。晚唐、五代时期器物表面光素无纹饰。北宋以来,运用划花技法;北宋中期流行刻花装饰;北宋晚期开光布局常见。7.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2011年西北大学研]答: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迁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布局合理,遗存丰富,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以唐朝长安城为模式规划设计。目前,3道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现存实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3.开元通宝[2011年四川大学研]答: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铸造的钱币,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元通宝的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直径2.4厘米。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6.开元通宝[2010年四川大学研]答: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铸造的钱币,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元通宝的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直径2.4厘米。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二、简答题3.唐代墓志特点[2015年四川大学研]答:墓志是一种记述墓主人生平、埋葬情况和后人对他的颂仰祝祷之词的文物。墓志的质地有石质和砖质之分,多埋藏于地下。隋唐时期的墓志一般为青石质,由志盖与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顶部与四周雕刻花纹,中央刻写死者姓氏。志石正面刻写铭文,志文一般包括散文体的“志”与韵文体的“铭”两部分。志首先记叙死者的卒官、姓名、籍贯和祖先世系,而后回顾死者的生平仕历并加以称颂,最后记录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及子孙姓名等。唐代墓志特点包括:(1)使用范围广泛唐代墓志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使用,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贵族和高级官员的志铭形制较大,刻绘精致,花纹装饰繁缛,如陕西昭陵出土的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尉迟敬德墓志,边长约120厘米,顶形盖上刻有多重宝相花饰,中央以飞白书刻写志铭,志侧刻有十二生肖纹及宝相花饰。志文达2221字之多。而一般平民和下层官员的墓志边长仅40厘米左右,志文在500字上下,装饰花纹也很简单,甚至素面无饰。有些地区(如新疆等地)还使用砖刻写墓志,更加简略。(2)书法技艺高超唐代墓志的书法技艺十分丰富高妙,包含了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风貌。初唐时期,墓志书法受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的明显影响,如咸亨三年(672年)盖蕃墓志、圣历二年(699年)崔玄籍墓志等。至盛唐其影响仍存,如天宝十一年(752年)顺节夫人李氏墓志,书体妩媚,形神与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有相似之处,但又含有六朝余韵,不为褚书所囿,实为唐代书法中罕见的佳作。盛唐时期,由于唐玄宗喜作隶书,墓志中的隶书也随之增多,如开元十一年(723年)崔泰之墓志、天宝十年(751年)倪彬墓志等,都是隶书佳作。中、晚唐时期,墓志书体又深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影响,如贞元五年(789年)公孙夫人李氏墓志等。唐代后期,墓志书体日渐草率,出现了行书、行草体的志文。(3)时代特征鲜明唐代墓志的雕刻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①唐初至高宗时期,以缠枝忍冬、卷云纹为主,纹饰简洁明快。枝蔓肥大,花叶、云朵多为单层三瓣形,如上述尉迟敬德墓志。②武后时期,以忍冬、行云及花鸟为主,纹饰变得纤细繁缛,花瓣、花朵为多重多出形,缠枝纹形成多组∽形的连续图案,如圣历二年(699年)赵慧墓志等。③开元年间,出现了大朵花蕾的忍冬花饰和以花朵图案为主的多重忍冬及对叶忍冬花结,四象云气纹及人身十二生肖纹饰,如开元四年(716年)独孤氏墓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开承简墓志等。④天宝年间,以肥厚丰硕的花草纹居多,团花纹开始出现,如天宝七年(748年)宋遥墓志等。⑤安史之乱以后,墓志的纹饰明显减少,变得粗率简略,花饰以团花、回形折线纹、宽肥的簇叶纹、四象及开光式十二生肖纹为主。这种雕饰至唐末一直沿用,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在晚唐时期,纹饰越来越粗略简单。3.论述隋唐的文化特点[2014年浙江大学研]答:隋唐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特别是当时“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都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隋唐文化的特点如下: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
本文标题:第9章隋唐五代考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3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