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九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九章群体行为的基础Preview:1.群体的定义2.群体的分类3.为什么要加入群体4.群体发展的阶段5.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6.群体决策1.群体的定义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1.1判别群体的基本准则1)群同成员有其共同的目标2)群体拥有共同的规范和规则•3)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意识到彼此的存在2.群体的分类2.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与方式不同,可分为:1)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职责分配明确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官方正式设立,没有正式结构,自发形成的群体2.2根据群体实现的特定目标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章程规定,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维系这个类群体一个鲜明特征是组织权威2)任务型群体:也是有组织结构决定的正式群体,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组成的群体3)利益型群体:是指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非正式群体4)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往往是在工作情景之中,由于工作场地和任务联系的密切而导致了交往比较频繁而组建形成的。2.3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点: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2.4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组织行为学研究侧重于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2.5按发展水平分:(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导都不十分明确。(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具有个人意义。(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起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3.为什么要加入群体1)安全的需要2)地位的需要3)自尊的需要4)归属的需要5)权力的需要6)目标实现的需要4.群体发展的阶段(五阶段模型)1)形成:目的、结构和领导都不确定,行为规范处在摸索中。当成员将自己视为其中一员时,此阶段结束。2)震荡:是群体内冲突阶段。抵制约束,逐步形成领导层次。3)规范化: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凝聚力,成员产生强烈身份感和友谊关系。4)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被成员完全接受,成员间从相互认识和理解转向完成各自任务。5)终止阶段:对长期性工作群体,执行阶段是最后的发展阶段,但对临时性的委员会、任务小组等,还有终止阶段。注意:并非严格经历5阶段,亦非必然进入下阶段5.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5.1群体规模群体的适宜规模:2-16人。群体成员想要面对面交流的最大规模为12人;7人或7人以下群体相互交往方式不同于13-16人规模的群体。小群体要比大群体速度更快,个体在小群体中表现更好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任务二言,大群体总是比小群体做的更好。“心理魔数”: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加工广度为7±2。例如,把团队规模定为7±2,把管理部门个数定为7±2幅度等。5.1.1群体规模对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群体规模衡量的角度2-7人8-12人13-16人1.对领导人的要求2.领导人与成员间差别3.领导人的指挥作用4.对领导人指挥的容忍5.少数成员的支配力6.禁止一般成员参与决策7.规章制度的正规化8.做决定所需要的时间9.形成小群体的倾向性低低低低至高低低低低至中低中低至中低至中中至高中至高中低至中中中至高高中至高中至高高高高中至高中至高高5.1.2社会惰化效应是指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当个人绩效没有单独计量时,群体成员的个人绩效可能降低。(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原因:1)群体成员可能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只有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才会觉得公平2)是群体责任的扩散,个人投入对群体产出的贡献无法衡量,导致群体效率的降低5.2群体的规范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标准。让群体成员知道在特定情景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5.2.1特征:(1)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2)群体规范对群体有维护性功能(3)群体规范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绩效方面形象方面社会交往方面资源分配方面群体规范的类型5.2.2群体规范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规范能约束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行动统一;有利于矫正人的不良行为;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成长5.2.3群体的压力与从众定义:由于群体规范的影响,当个体行为与群体发生矛盾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人们产生顺从群体的行为。所谓压力,来自四个方面:理智的压力舆论的压力感情的压力暴力的压力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为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的卡片式实验,如图:ABCx对于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众行为。5.2.4从众行成的原因(1)压力下的屈从与顺从。前者口服心不服,有一定消极作用,后者口服心服,在行为改造中有积极作用。(2)集体主义的自觉。这是前苏联彼得洛夫斯基对从众现象的另一种解释。5.3地位定义: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5.3.1地位的来源:1)个体驾驭他人的权力2)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能力3)个体的个人特征现象: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有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它可以更好地抵制从众压力。解释:著名演员,特殊者,社会名流等对社会规范的违反5.4角色定义: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组织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5.4.1角色认同:是指在同一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如果人们发现环境条件明显要求他们做出重大改变时,他们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5.4.2角色知觉: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角色认知来源于周围的许多刺激5.4.3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变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你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你做出行为的背景决定的。如:国家领导,演员,名媛等5.4.4角色冲突:当个体面对相互之间存在分歧的多种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如:丈夫与父亲,丈夫与主管等5.5群体内聚力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5.5.1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1)群体的领导方式A.自身的素质与影响力B.领导作风(民主式、专制式、放任式)与行为特征(2)成员的同质性(即目标、价值、信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3)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4)外部的威胁程度(5)规模与地位,加入群体的难度(6)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内聚力高高低低绩效规范高生产率生产率水平低到中等生产率水平中等低生产率5.5.2内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5.5.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高内聚力积极引导低内聚力积极引导低内聚力消极引导对照组高内聚力消极引导时间生产率6.群体决策6.1群体决策的利与弊1.利2.弊信息来源广浪费时间信息具有多样性群体从众压力大决策结果易被接受少数人控制局面决策过程更为合法责任不清6.2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群体转移群体思维6.2.1群体转移•即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前者更倾向于极端化,即倾向于更保守,或更冒险,以后者为甚。•原因: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任何一个不用对最后选择单独负责。领导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略而采取更冒险的决策社会比较作用文化放大6.2.2群体思维又叫做小集团思想。指在群体压力下,使群体对一些不正确的决策作不出客观的评价。6.3群体决策技术(1)头脑振荡法(2)名义群体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5)互动群体6.3.1头脑风暴法让有关人员(十几个为上线)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就某一专门问题自由发言,尽可能地想出一个决定的方案,任何人不得插言,评价和反驳。反向头脑振荡:对方案只提批评、挑毛病6.3.2名义群体法在群体会议前,由成员个别地进行具体决策,群体在个体决策基础上进行评价、排序。排序最前、选择最集中的观点即群众观点。6.3.3德尔菲法:•由美国兰德公司与道格拉斯公司共同提出6.3.4电子会议法•特点:匿名,迅速。6.3.5互动群体法在中群体中,成员之间面对面进行接触,并依赖言语和非言语之间进行相互沟通6.4群体决策的效果评价决策方法效果标准互动群体法脑力激荡法名义群体法德尔斐法电子会议法观点的数量观点的质量社会压力财务成本决策速度任务导向潜在人际冲突成就感决策成果承诺群体凝聚力低低高低中低高高到低高高中中低低中高低高不适用高高高中低中高中高中中高高低低低高低中低低高高低高高高低高中低Review:1.群体的定义2.群体的分类3.为什么要加入群体4.群体发展的阶段5.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6.群体决策L/O/G/OThankYou!
本文标题:第九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270 .html